第九章 刘裕,贵族中国的叛逆者(第2/8页)

说到镇江的征兵,就不得不提一下东晋时代一支非常强悍的军队:北府军。北府军的强大,在中国历史上向来被人称道,它由南逃的北方汉人组成,因为一个个身怀国恨家仇,所以打仗不用动员,一个个玩命向前冲。在著名的淝水之战里,8万北府军如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击败了北方前秦政权的87万南征军,北府军的战斗力,从此名扬天下。刘裕的出生地镇江,就是北府军的主要兵源所在,当地的居民,大多都是南迁的北方人,世代当兵也就成了当地年轻人的主要选择。在当兵之前,刘裕的主要工作是混社会,当兵之后,刘裕真正开始经营自己的人生。

当了兵的刘裕,最早的职务,是北府旧将孙无终的司马,这是个类似勤务兵之类的工作,对于想混日子的士兵来说,自然是一个美差,但刘裕是不打算混日子的,很快他就反感了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到了公元399年,也就是刘裕37岁的时候,一个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是年东晋发生了著名的孙恩起义,东晋王朝调动北府军进行镇压,但是战事打得非常不顺利,前线士兵伤亡惨重,在这种情况下,东晋政府下令,允许各地士兵们主动投军,参加战斗。这个命令下达之后,许多人都嗤之以鼻:主动投军,也就意味着主动送死,谁会这么傻呢?偏偏刘裕就这么傻,他主动要求上前线,并且很快如愿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作为刘裕的领导,孙无终还是很会看人的,早在刘裕给他做司马的时候,他就曾对刘裕说过,你这个人面相上带着杀气,将来必定是一方枭雄,我这里肯定留不住你。等刘裕决定上前线的时候,孙无终又一次帮了刘裕,他把刘裕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身为前线主帅的刘牢之。刘牢之顺水推舟,给老朋友一个面子,安排刘裕在自己麾下做了一个小军官。刘裕从此开始崭露头角。孙恩起义之所以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恩手里有当时东晋最精锐的水军,最大的战船,长达50多米,远远胜于东晋政府军的战船。北府军虽然在陆战中,足够和北方最精锐的骑兵抗衡,但是到了水里就大大逊色了。这时候只是个小军官的刘裕发现了孙恩部队战船的毛病:船大了,就不灵活。在他参加的第一场战斗里,他就带领一小队士兵乘坐小船突击,竟然一举凿沉了孙恩的大船,此举一下子撼动了前线。之后的数次战斗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冲杀敌阵,屡屡立下战功。他还很有计谋,比如在海盐之战里,他用疑兵之计,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成功吓跑了企图偷袭的孙恩。东晋稳定了战线,他的官职也节节高升,东征孙恩之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北府军中重要的将领。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淝水之战时期,那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虎狼之师,这时候的北府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作战素质,都大大退化了。不但没有当年与北方骑兵交手时一往无前的气概,军队里的将领,还经常纵容士兵抢掠,甚至杀良冒功。只有刘裕的军队例外,他的军队纪律依旧严明,与民秋毫无犯,是当时北府军中的一大另类。

另类的刘裕,很快迎来了人生里的另一个考验,在孙恩之乱接近平定的时候,摇摇欲坠的东晋政权,又发生了内讧。公元402年,荆州刺史桓玄突然发难,率军一路东进,攻克了东晋的都城建康,废掉了晋朝皇帝,改国号为“楚”。这个桓玄,就是赫赫有名的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比起他一辈子都没胆量篡位的老爹来,桓玄胆大包天,不但篡位成功,更开始了对东晋重臣们的清算,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战功卓著的北府军统帅刘牢之。刘牢之可以说是当时东晋的第一战神,在淝水之战中,正是他率军奋勇冲锋,把苻坚的80万大军冲得大溃,成就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斗。沙场上勇猛,官场上却窝囊,桓玄篡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了刘牢之的兵权,然后又逼刘牢之自尽,一代名将,最后含冤上吊。杀刘牢之,桓玄等于把整个北府军都得罪了,在北府军中,刘牢之好比这支部队的再生父母,是这支强大军队的缔造者,他蒙冤身死,让整个北府军从此视桓玄为“死仇”。对刘裕而言,刘牢之对他有知遇之恩,平定孙恩的时候,刘牢之很赏识刘裕,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拔,刘裕才成为了一个高级将领。如今恩人被害,换作任何人都会怒火万丈,但刘裕此时却表现出难得的冷静,他知道自己此时的实力,根本无法和桓玄抗衡,所以人在屋檐下,也就只好低头了,桓玄篡权之后,刘裕主动向桓玄表示投靠。他的投靠,在桓玄看来有很重要的意义,强大的北府军,一直让桓玄如鲠在喉,而今得到了北府军中的重要人物刘裕,也就等于瓦解了这支军队。所以桓玄非常高兴,对刘裕的招待很优厚,不但经常邀请他饮宴,刘裕要装备要钱粮,桓玄也很大方地一一满足。当时桓玄身边的许多人,都劝桓玄趁机除掉刘裕,如果桓玄是一个守成之主,他也许会这样做,可桓玄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对属下说,我要成就大事,就必须重用刘裕,特别是他日横扫北方,刘裕肯定是一把杀敌的利器。也就是说,在桓玄的理想里,称帝只是第一步,他要做的还有自己父亲毕生夙愿:收复北方,统一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