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摄政宫殿下的难题(第3/4页)

这可以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绝妙战术。

汽油很快便被点燃了,熊熊的大火顺流而下,一时间河里烈焰冲天,日军用小木船搭起的简易浮桥很快便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日军官兵被烧死无数。被切断退路的上千名日军孤立无援,只好做困兽犹斗,双方激战了一个通宵。到次日天明,当日军的指挥官切腹自杀,最后一名日本士兵被击毙时,“螭龙”部队和配合进攻的友军官兵们在黎明的曙光中发出了胜利的欢呼声。

刘致远策划的反击大获全胜。中国陆军部随后发布命令,通令嘉奖作战有功的全体官兵。刘致远在战场上初露头角,在参战到现在的四十余天里,“螭龙”部队共歼敌4000余人,成为旅大前线最有战斗力的王牌部队之一。

自从同日本开战以来,占有人数优势的中国军队发扬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不怕牺牲,采取轮番进攻的方式消耗瓦解日军的兵力。到6月底,日本海陆军伤亡共计达四万余人,日军的两个增援师团均遭受重创,已经十分残破,不得不在中国军队炮火的打击下固守待援。而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也超过了一万余众。

7月初,中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增兵辽东半岛。5日至8日,华军五个陆军精锐师共计十万人陆续抵达辽东战场,总兵力接近二十万人。

为了对抗华军的进攻,日本政府则从各地紧急调拨四个师团,打算由海军护送前往朝鲜,但由于中国海军的封锁,增援行动难以展开,日本海军军令部下达“壹号作战”,决心同中国海军决战,取得制海权。

中日战争再次大规模升级。

日本,东京,帝国战时大本营。

“……辽东前线登陆之支那军总数已达三十余万人(看样子日本人情报有误),我关东军及后到之援军共计十万大军与之对抗。据可靠情报,支那方面决定再次投入川、粤、桂军共计十二个师对我军发动代号为‘天雷’的作战行动,战役由支那军边防督办杨朔铭亲自指挥……”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总长上原勇作大将看着面色铁青的“摄政宫”裕仁亲王,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由于大正天皇的身体和精神每况愈下,在内阁和元老们仔细商议后,推戴大正天皇的儿子皇太子裕仁亲王为“摄政宫”,代理国政。

因为头天晚上在剧院观看歌剧,摄政宫裕仁睡得很晚。那幕歌剧是一出颂扬日本传统精神:复仇、暴力、忠君爱国和自我牺牲的古老剧目,由日本著名的男歌伎主演。剧院由于摄政宫殿下的驾临,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许多人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演出中间,全体演员和观众几次欢呼。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场面,因此摄政宫殿下的情绪受到了一定的感染,回到宫里失眠了好久,后来又写下了几首文理并不算通畅的俳句。

裕仁刚睡下不久,就被一名宫内文官唤醒。可能是因为骤然被叫醒的关系,摄政宫殿下懵懂了好一阵才弄明白,原来是有紧急军情。

那位官员简单的向裕仁说了一下目前的战况,摄政宫殿下不由得深受震动,脸色苍白,以至于嘴角哆嗦了好一会儿才把衣服穿好。

如果去掉罩在日本天皇头上那种万众景仰的神灵般的光环,人们将会看到,这位传说中天照大神的第124代后裔其实只是一位相貌平常身材尤其矮小的日本男人。如果人们打量他的目光再稍稍挑剔一些的话,他们将会发现,这位“下一任天皇”不仅前额窄小,眼珠凸突,一双易怒的鼻翼常常无缘无故地翕动,而且背脊有些佝偻,走路脚步相当拖沓,准确的说不是走而是在地上磨蹭,这就容易使人联想起一条患了遗传变异病的性情古怪的热带鱼。

由于日本皇室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保持“血统纯正”,宫内规定皇室不得与平民通婚。因此久而久之,皇族的后代们身上就有了许多近亲繁殖的可疑迹象,比如说骨骼短小,智力低下,精神不大正常,等等。裕仁的父亲大正天皇嘉仁的“望远镜事件”就是一个例证。问题在于近亲繁殖并不妨碍血统依然高贵,所以天皇和皇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仍然受到日本公众的疯狂崇拜。而且每当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天皇总会被各方请出来进行“圣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