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摄政宫殿下的难题(第2/4页)

“张师长放心,我保证夺回阵地,人在阵地在。”刘致远咬了咬牙,说道,“但是现在的关键是,我的右翼缺口必须堵住。”

“你都需要什么?”张少将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您手里还有能调动的预备兵力吗?”刘致远说道,“一个营就行。”

“那好,我手中还有一点预备队,可以全都给你。”张学良说道,“你有什么办法没有?”

“我打算天黑以后炸掉浮桥,切断敌人的增援部队,然后发动反攻。”

“还有什么要求吗?”

“要是再给我一到两个营,我保证收复全部阵地。”

听到刘致远的话,张学良不由得吃了一惊。

“军中无戏言,敢立军令状吗?”

“当然!”刘致远对平日里总愿意泡在女人堆里的张学良竟然这么问感到有些恼火,但他的声音里并无表露。

并无多少战场经验的年轻“少帅”在电话那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样吧,我让第四团全力牵制敌人。”张学良象是下定了决心,说道,“……第五、六团暂时划归第四团指挥,你务必于明日天亮前夺回全部失去的阵地,不得有误,否则按军法从事!”

就这样,刘致远被推到了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绝境中。

许多年后,一位名叫刘洪滨的作战参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刘将军打仗的特点是,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手中都要掌握一部分预备队,以随时增援战况最紧急的方面。”

尽管出身于土匪,但刘致远毕竟是杨朔铭亲手调教出来的精锐战士,又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和钻研过许多先进国家的现代军事战术,曾经指挥部队进行过多种情况下的野外防御和反击演习,因此他对收复阵地的战斗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他根本没有退路,与其上军事法庭,不如拼死杀开一条通往将军阶级的血路。

这也就是兵法上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不成功便成仁”!

“弟兄们,你们都看到了,今天晚上是决定我们荣誉的关键时刻。”黑暗中,刘致远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其实我军的人数是敌人的好几倍,但是白天我们的阵地还是被敌人突破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这里失守,我军十余万大军的防线将从这里开始崩溃。”

阵地上的响动声消失了,各战斗单位的指挥官和突击队员全都屏息静气,聆听年轻的长官的战前训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背水一战的中国军队没有官兵之分,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处境还有目标都是一致的。

因此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这些天大家也看到了,日本人并不象传说中的那么可怕,他们虽然也有飞机军舰大炮撑腰,但是力量并不如咱们的强,而且一到晚上他们就全都成了瞎子,我们的武器是国内最先进的,连美国人都说好的,我们有最好的迫击炮和冲锋枪。更重要的,这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打仗,如果我们不能打败敌人,我们就不要在这片土地上活着站起来!”

阵地一片沉寂,只有枪刺和钢盔在暗夜的星光下反射着暗弱的微光。

“……现在我命令,各战斗单位准备出击,祝各位好运,收复阵地后我亲自为大家请功!”刘致远看了看带夜明指针的手表,信心十足地挥了挥手,“突击队随我出发,如果我不幸为国牺牲,由蔡经远副团长代替我指挥战斗。”

领头的不怕死,下面的士兵自然更没有理由退缩不前,何况中国人还有爱国主义的精神传统。于是这天晚上数千名抱着必胜决心的中国官兵勇敢地冲向敌人阵地。刘致远亲自率领突击队用厚钢板做掩护,沿着河堤顺利推进至日军的浮桥附近,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几大桶汽油倾倒于上游的河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