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4/18页)

结果是:张耀明做了几个月军长,被“土木系”方天取代。在争夺第54军的剑拔弩张中,最后还是陈诚如意了,但也被关麟征刺激得胃出血。

尽管随后的很多美军教官对远征军进行了几个月训练,但陈诚认为就部队素质而言,仍难言反攻,故而有畏难情绪。恰逢这期间,史迪威又或明或暗鼓动陈诚取代蒋介石,陈为稳妥起见,远离是非地,在9月初,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自己)能力薄弱,毫无建树,瞻念前途,陨越堪虞。为免贻误戎机,重视责任起见,谨恳钧座赐准解除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另行派员接充。”

蒋介石得信后认为陈这样的言谈太过随意,在复信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下午手书致辞修,痛斥其跋扈恣睢之形态,促其反省。如再不觉悟,此人不可复教矣。”在信中,蒋介石则对陈诚说:“你近日之态度言行或不自知,你的观念思想或未自反省,我不得不对你作最后之规谏……”

僵持了两个月,陈诚还是辞职了,并保举在成都闲赋的卫立煌接任。

在这期间,史迪威正指挥中国驻印军进行缅北反攻,他无法理解滇西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滇西只有日军一个第56师团,且分散在芒市、龙陵、腾冲和松山等多个地点。蒋介石的保守战略正是他坚决反对和鄙视的。他通过罗斯福向蒋介石要求立即采取反攻腾冲、龙陵地区的作战,否则第56师团主力必然会转移到缅北密支那。对于罗斯福要求反攻滇西,蒋介石虽答应下来,但行动是缓慢的。他对在这时候开辟西线战场持审慎态度,因此已有情报称日本人可能在中原发动一次大攻势,再者就是因为他跟史迪威的糟糕的关系。蒋介石的犹疑令美国人不快,他们警告蒋要把通过驼峰航线运抵昆明分配给远征军的物资转给陈纳德第14航空队。

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终于在1944年4月中旬即日军“一号作战”发起攻势前三天,令何应钦签署了题为“怒江攻势”的作战命令,下达到已赴云南的卫立煌那里。

实际上,随着远征军开始行动,滇西的雨季已经到来,中国军队错过了在1944年初即发动攻势的最佳时机。

前面说过,由于阴差阳错,卫立煌没当上第一期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这一次,最终接任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一职。他把长官司令部推进到怒江东岸的保山。

在接到重庆军委会的“怒江攻势”命令后,于5月5日召集了军事会议,副司令长官黄琪翔、总参谋长萧毅肃、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官宋希濂、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官兼第6军军长黄杰、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4军军长方天以及各个师长参加。会议内容是按军委会要求,以滇西腾冲、龙陵为中心,对日军进行歼灭性反攻,打通和连接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并与中国驻印军会师。

战区先期作战以攻打腾冲为中心,具体是:霍揆彰第20集团军作为攻击军强渡怒江后,由东而西翻越高黎贡山,沿途拔掉日军的外围据点,再由北而南直下腾冲;宋希濂第11集团军作为守卫军,主力仍控制在怒江东岸,但派一部渡江攻击西岸之红木树(松山以北)、平戛(松山以南)、哈林(平戛以南)几个主要据点,造成佯攻龙陵的假象,牵制龙陵的日军分兵腾冲。

稍晚些的时候,在龙陵以南的芒市,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青森县人)也召集了一个会议:师团步兵团长水上源藏、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6期,山口县人。腾冲之役)、第113联队长松井秀治等人参加,进行点对点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