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3/18页)

在这种情况下,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在险情中恳求中国向驻印军增兵,蒋介石也需要更多的部队接受美训,于是将中国远征军所属方天第54军下的龙天武(黄埔军校5期,湖北石门人)第14师和潘裕昆(黄埔军校4期,湖南浏阳人)第50师空运到印度。到4月底,在史迪威的策动下,中美联军编成混合突击队,目标直指密支那。

也就是说,此时缅甸战场的形势是:日军从缅甸中部向印度进攻,中国军队从印度向缅甸北部进攻。

中美混合突击队编制如下:第1支队由美军第5307特种部队一个营、中国远征军新第30师一个团组成;第2支队由美军第5307特种部队一个营、中国远征军第50师一个团和一个辎重连、新22师一个山炮连组成;第3支队由美军第5307特种部队一个营、英军别动队一个分队组成。确切地说,这是中美英三国混合突击队。突击队以三国时邓艾偷袭成都的方式,晓行夜宿,飞越险山,在途中意外遭遇第18师团一部,将其击溃后,杀出丛林,在5月17日拂晓前一举袭击并占领了密支那机场。

接下来的战斗却超出了联军想象。

守备这座缅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是第18师团丸山房安第114联队,后来第56师团步兵旅团长水上源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山梨县人)带着少量部队来援,并成为这里的最高指挥官,兵力最后合计3600多人。这是一次类似于后来的打松山和腾冲那样的战役,一打就是两个多月。这期间,龙天武第14师一个团紧急空运增援,从孟拱河谷又转来英印军一部,史迪威和郑洞国都到一线督战。战斗打到8月初,日本人才开始崩溃,水上源藏违背了时任第33军高级作战参谋辻政信不许撤退的命令,在最后的时刻把残余的几百名日军打发走,然后自己吞弹自杀。

攻占密支那后,缅甸战场已经发生逆转。

在此之前,攻印度的日军大败而归。对盟军来说,控制密支那后,就意味着运输机不必再飞越喜马拉雅山,而只需经缅北直飞昆明了。

中国驻印军此时进行了新的编制,由新1军扩充为新1军和新6军,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副军长胡素,辖唐守治(黄埔军校5期,湖南永州人)新30师、李鸿(黄埔军校5期,湖南湘阴人)新38师;新6军辖龙天武第14师、潘裕昆第50师和李涛(黄埔军校6期,湖南邵阳人)新22师,以廖耀湘为军长。至于总指挥史迪威,在蒋介石表示要抽缅北的一个军回国应对豫湘桂之败局后,两个人的冲突已不可收拾。正如前面所说的,罗斯福有意叫史迪威取代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但最终没有实现,妥协并召回史迪威,以魏德迈代之。

攻占密支那后,驻印军开始休整。

再说滇西那边。

密支那之战打响前的1944年5月5日,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在怒江东岸的保山召开了反攻滇西的作战会议。司令长官是1943年年底接替陈诚的卫立煌。陈诚出任第二期远征军司令长官是史迪威的建议,他认为陈是蒋介石身边高级将领中最干练的,但后来因“第54军事件”,陈大病一场,最终辞去该职。

这件事的由来是这样的:

第54军与第18军、第79军,并为陈诚“土木系”三大部队,最初成立于淞沪战场,首任军长霍揆彰。抗战中期,这个军划归关麟征第9集团军,驻滇南。关麟征跟陈诚素有过结。最初,陈诚在第11师做副师长时,关麟征是团长。当时,参谋长是罗卓英,曾联合黄埔军官,意图挤走师长而扶正陈诚,便征集军官签名。关麟征却不买陈诚的账,后陈诚做了师长,向蒋介石反映说关麟征脾气太坏,缺乏主官的素质。蒋介石则呵护关麟征,因为当年他下野时,关麟征曾孤身前往奉化溪口去探望。陈诚后来想法把关麟征调出第11师,两个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坏。有以上原因,当“土木系”黄维做军长的第54军划归关麟征集团军后,关、黄合得来才怪。时有人告黄维吃空饷,关麟征抓住不放,直接上报给何应钦。后者向来视王耀武、关麟征为自己人,又跟陈诚明里暗里争斗多年,于是顺水推舟地将此事呈报蒋介石。蒋最厌恶的就是这个,立即把黄维免职。关麟征通过何应钦,叫自己的嫡系张耀明继任第54军军长。陈诚自然不干,而第54军内部“土木系”将校对张耀明更是抵制。向来不示弱的关麟征立即反制,从起家部队第52军第25师里抽出俩团跟第54军核心部队第14师的两团对调,以便于控制该军。在这个过程中,陈诚来滇组建第二期中国远征军,跟关麟征直接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