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2/18页)

到1943年天,罗斯福、丘吉尔和中国外长宋子文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是意大利即将投降后的世界战场。关于亚太地区,罗斯福认为,应该在1943年秋在缅甸发动反攻,突破孟拱河谷和胡康河谷,攻占缅北最重要的城市密支那,进而使修建中的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相连接,打通中国和外界的运输补给线。英国人并不那么积极。作为政治家,当然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国家的利益着想,但在二战中,丘吉尔多次表现出来的极端自私,让人对这个国家的整体风格感到失望。丘吉尔不倾向于尽早发动缅甸攻势,担心由此扩大美国和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

由于丘吉尔的冷淡,虽然魁北克会议最终决定反攻缅甸,但形成的定案只是在缅北发起进攻战。为缅北反攻,美国向印缅派出3000名突击队员,组成5307特种部队。魁北克会议上,还决定新建立东南亚战区,由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出任总司令,史迪威副之,协调缅甸战场上的各路人马。

蒋介石随后在重庆黄山别墅跟到访的蒙巴顿,以及史迪威、何应钦、徐永昌、刘斐等人召开军事会议,布置反攻缅北之战。会议决定以中国驻印军为主,以英印军和美军特种突击队为辅进行作战。史迪威提出将驻湘西的第74军调往缅北战场,蒋介石以该部为重庆战略预备队为名而拒绝。鉴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为避免中国军队再次孤军深入,蒋介石提出作战的前提是:英美必须派遣强大的海空力量作为后盾和对缅南进行战斗牵制。会议后,蒋介石跟军令部次长兼作战厅厅长刘斐说:“只要英美海空军不控制孟加拉湾,不从缅南进行配合作战,我们决不再单独进攻。”

事情基本如了蒋介石的愿。

在史迪威和郑洞国指挥下,经过一年多训练的驻印度的新1军集结在印缅边境的雷多,蓄势待发了。

此时新1军,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在美械化后,每个师配有“汤姆逊”冲锋枪400支、M1卡宾枪400支、轻机枪360挺、重机枪108挺、105毫米口径榴弹炮12门、75毫米口径山炮24门、37毫米口径战车防御炮36门、105毫米口径迫击炮36门、81毫米口径迫击炮36门、60毫米口径迫击炮162门,还有“巴祖卡”火箭筒108具,其组成的火力之强大也就可以想象了。

1943年10月14日,孙立人新38师越过印缅边境,突袭了日军第18师团一部,攻取胡康河谷中间的新平洋。第18师团此时的师团长是田中新一。这一年春天,田中因为得罪了东条英机,而被从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位子上打发到缅甸前线。孙立人和廖耀湘的部队经过一年半的美式训练,又配以强大的美械火力,两个师的战力已激增数倍,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其中更有卧薪尝胆、誓复国仇的浩然之气,所以第18师团的日军发现自己眼前完全是个强大而陌生的对手了。在随后的于邦、孟关之役中,差不多已无还手之力的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接下来的瓦鲁班之战中,新1军在美军5307突击支队的配合,对第18师团持续的攻击更令这支以强悍著称的部队伤亡惨重。廖耀湘新第22师麾下的美式坦克冲入田中师团司令部所在地,一举缴获了师团司令部的大印。被驱逐出胡康河谷的第18师团残部一路向孟拱河谷溃去。廖耀湘和孙立人率部乘胜追击,在孟拱河谷最终击破第18师团主力,田中新一率残部向缅南退去,这次作战最大的目的地密支那(伊洛瓦底江西岸、缅甸南北铁路北面的终点)完全暴露在中美联队的枪口下。

缅北战场上的1944年就是这样到来的。

在1944年春,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发动“一号作战”的同时,已升任驻缅甸第15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正率10万日军攻打印度英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