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价(第6/9页)

结果接战之下,秦军果然不堪一击,立刻仓皇败退。原来秦军不过是纸老虎而已,廉颇以前居然吓得不敢作战,实在是太可笑了!赵括看见秦军的窘态,决定出动全军主力乘胜追击,一路杀到秦军的壁垒之下。

赵军不断猛攻,但这时守卫壁垒的秦军却突然变得顽强无比,誓死不退。这时有消息忽然传来,秦军的另外两支军队,一支已经占据道路的要塞,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则驻守于赵军大营壁垒之外,阻断援军和补给的到来。更要命的是,赵括为了快速追击,全军轻身出动,没有携带太多的辎重!

赵括尝试着进攻两头的秦军,却是屡攻不破,进退不得。赵孝成王为了救援赵括,尝试再派援军前来,可是秦军却好像越打越多,怎么样都无法突破他们的包围。最后补给断绝,兵无粮,马无草,赵军主力竟然陷入绝境。

天哪,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老人家或许不懂得年轻人的朝气和梦想,但是他们懂得现实的残酷。

为什么廉颇不敢出击?因为他深知赵军打不赢秦军,赵国只足以对秦国造成阻碍,却不足以对秦国造成威胁。如果悍然出击,败的一定是赵军。

为什么赵孝成王一定要出击?因为他深信赵军能打败秦军。赵国君王英明神武,赵国军队精实壮大,赵国国威名扬天下,更重要的是秦国是邪恶的,而赵国是正义的,赵国怎么可能会输?

一个久历沙场的老将认为不会赢,一个生于深宫的年轻人认为会赢,如果是你,你会相信谁?

其实这一切都是秦国的阴谋,秦国当初对廉颇的乌龟战术无可奈何,只好另出他计,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的臣民,散布谣言说:“秦国害怕的人只有奇才赵括,廉颇已经老迈胆小,很快就会投降。”这是第一步。

等赵孝成王终于阵前换将,秦国也立刻阵前换将。原本统率秦军的是名气不大的王龁,现在却秘密换成了秦军第一杀神白起。而秦王还下了严令,有胆敢泄露统帅是白起者,杀无赦!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如果让赵括知道他的对手其实是赫赫凶名的白起,他如何胆敢轻兵出击?又怎么能让他轻易上当?这是第二步。

等到赵括陷入重围之后,秦昭襄王以六十五岁高龄亲临前线,并且发动十五岁以上的青年男子全部开赴长平,要阻断赵国所有的援军和补给。这是计策的最后一步,赵人敢赌上全国国运来打这一仗,秦人也敢赌上全国国运来打这一仗,而且只会赌得更狠!

就这样,赵军主力被秦军围困了四十六天,全军已经饿到人吃人的地步,赵括只好聚集精锐企图突围。兵书上不是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吗?结果赵括刚刚出战,就被秦军射杀,一位饱读兵书的天才学者就这样死在战场上,给历史留下的只有“纸上谈兵”的笑话。

被围困的赵军失去了主帅,就更不能与秦军对抗,最后只好全军投降。那么白起会如何对待这些投降的赵军呢?答案是“杀”!只有杀尽赵军,才能打断赵国的脊梁骨,让赵国再也不能和秦军对抗。只有杀尽赵军,才能让六国震怖,以后听到秦军就闻风丧胆,再也不敢面对秦国的进攻。至于赵人四十万条性命,白起会放在心上吗?秦国会放在心上吗?

于是白起设诈,把赵国的俘虏骗进山谷之中,然后全部坑杀。史书记载,秦国在这场战事前后足足杀了赵国四十五万人之多。只留下年纪最轻的二百四十人放归赵国,让赵人都知道秦人的可怕。

可能有朋友会问我,古书里写的这种二十四万、四十余万的数字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太夸张了呢?说实话,古代军队的数字多半是号称,以赤壁之战为例,曹操号称百万,孙刘联军号称三十万。有很多时候,统帅自己也知道没那么多人,可是非得要号称那么多人才能吓到敌人。袁绍官渡之战前的文告就号称自己“长戟百万”,以汉末当时的人口,他怎么可能会有百万的长戟兵?实际到底有多少人,后人不知道,恐怕古人自己也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