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价

不过各位不必担心,商鞅死归死,新任的秦惠文君还是继续用商鞅的新法在统治秦国。等等,这又是为什么?惠文君不是恨透了商鞅吗?

如果各位有这样的问题,那就太不了解什么是政治人物了。一般人会在乎事情的好坏对错,学者会在乎事情的真假是非,但政治人物只会在乎一点,那就是这件事物“能否为我所用”。惠文君可以怨恨商鞅,也可以杀了商鞅,但他会继续用商鞅的新法。因为他比谁都明白,商鞅这套办法对国君最有利。

这就解答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商鞅遭遇危机时,秦国的新军功阶层没有起来帮助商鞅呢?因为只要新法不变,他们的利益就不变,既然利益不变,谁会赌上身家性命去帮助商鞅?

政治,原本就是这世上最无情的事物,没有之一。

更何况,法家的核心理念是维护君权、强化君主专制,他们只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们可从没说过“君王犯法与庶民同罪”。现在是国君要对付商鞅,守法的秦国人当然会站在国君这一边,又有什么好说的?至于私人的恩情,法家最想消灭的不就是这种东西吗?

我想商鞅你一定觉得不甘心吧?一定觉得你为秦国做了这么多,秦国人怎能如此无情呢?可是当你教育他们,只要遵守法律就好,在法律之下什么人情都不必考虑的时候,他们有这样的反应,不是很自然的事吗?这一切不就是商鞅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吗?

商鞅虽然被处死了,秦国仍将发扬他的精神,不断奉行“强道”的精神。但在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上,除了商鞅之外,还有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接下来等着出场。

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商鞅之后,第二位影响秦国命运的人物就是张仪。

商鞅不是秦国人,而张仪也不是秦国人。按《史记》的记载,张仪是魏国人,他所学是游说诸侯之术,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外交和谈判专家。学成之后,张仪本来想选择出仕的国家,是南方老牌大国楚国。他去了楚国,也好不容易攀上了楚国宰相的门路。结果在一次宴会上,楚国宰相丢了一件玉璧,找不到是谁偷的,大家居然都怀疑张仪。为什么呢?因为张仪最贫穷。

谁说贫穷的人就一定会偷东西?这太没道理了吧!问题是,谁会怀疑有钱有势的人呢?谁又敢怀疑有钱有势的人呢?就算冤枉了贫穷的人,他又能拿大家怎么样呢?

所以张仪就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但不管怎么打,张仪始终不肯承认,最后只好把他放了。张仪的妻子看到丈夫落得如此下场,感叹地说:“如果你不去读书学游说,怎么会落得这样的羞辱呢?”张仪反而问他的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说:“当然在啊!”(废话,不然张仪现在是怎么说话的?腹语吗?)张仪说:“在,就够了!”

因此张仪最后做出了和商鞅一样的决定,他要悍然进入虎狼之秦。不要忘了,前面商鞅为秦国奉献一生,最后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殷鉴不远,六国人看了,谁还敢入秦?而此时张仪就敢去秦国游说求官,真是“杀头生意有人干”,为了前途连命都敢赌进去。

我每次读到这一段都会想,商鞅和张仪这两个人,一个是当宰相劝他逃命时,悍然把性命押在自己的判断上,不肯马上逃走;另一个是处于人生的绝境时,能够绝对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这两个人都是狠人,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结果张仪入秦后,受到惠文君的赏识,很快便被重用。惠文君十年,他大胆任用张仪为相,君臣俩准备展开侵略中原的大计划。张仪和商鞅的手段不同,商鞅虽然让秦国强大起来,但却使东方六国对秦国产生戒惧之心。如果六国因此联合抗秦,那么秦国仍然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张仪希望利用外交手段来分化六国,拉拢亲秦的国家来对付抗秦的国家,这样秦国的东进将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