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痛的誓言(第5/7页)

由余接着说:“可是戎夷不是这样。正因君王不懂任何机巧,所以怀着淳朴的仁德来对待臣民。因为臣民也不懂任何机巧,所以怀着忠信来侍奉君王。管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无须明白道理就能大治,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由余说的这段话,和记载这段话的太史公,都被后世许多儒家学者严厉批评。因为它所传达的思想更近于道家,和儒家的主张背道而驰。也有现代学者根据这段话,主张太史公其实更倾向道家。

在这里,我不准备讨论太史公究竟倾向哪一家,这个问题已经吵了两千多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完的。何况分类只是为了后人的研究方便,任何人都有他独特的思想,不是某个思想宗派的奴隶,不应该就此认为所有的古人都可以简单地归为某一类。

由余这段话,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其实他只是点出一个最根本的道理,无论法律有多么齐全繁多,制度有多么冠冕堂皇,只要主政者没有德,什么都是假的。如果不能从良知出发,所谓的法度,只不过就是懂法律的人欺骗不懂法律的人,决定制度的人去剥削不能决定制度的人罢了。其实法度只是一种工具,而且永远都有漏洞,其结果好坏往往要看使用它的人是谁。《易经》说“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正是这个道理。

由余说的这段话,让穆公听了十分害怕,因为敌国中竟然有这样的人才!

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穆公只好问他的臣子内史廖:“我听说过‘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余如此贤能,必将成秦国之大害,该怎么办?”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国家的兴亡往往决定于人才,能知人用人者兴,不能知人用人者亡,历史上已有无数的例子。

袁绍为何会败给曹操?其中可能有无数的原因,但中国人看事情有着独特的角度。曹操的两大军师荀彧和郭嘉,原本投奔的都是袁绍,袁绍却根本留不住人才。最后两人转投曹操,帮助他以弱胜强,反过来打败了强大的袁绍。

项羽为何会败给刘邦?张良也曾经跟随在项羽身边,但项羽既不能用张良,又不能杀张良,最后还把他拱手让给敌人去用。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项羽绝不能成就大业。

请问,如果你是秦穆公,现在你的敌国拥有由余这样的人才,你该怎么办?

杀了他?这真是最蠢的做法。不要忘了,由余不是个普通人,他是代表戎王前来访问的使者。如果杀了他,接下来就会是两国的大战,不论是胜还是负,强敌环伺的秦国绝对不会有好结果。那么内史廖建议秦穆公的办法,会是什么呢?

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

内史廖提出了一个计策,他说:“戎王生活在偏僻蛮荒的地方,没有听过中原文明世界的美妙音乐。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想办法,送他极为美丽的歌舞女郎,让他沉迷享乐,玩物丧志。”

各位或许会觉得奇怪,音乐歌舞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在古代,确实是有的。现代由于录音和数字技术的发达,使音乐的取得非常容易,成本也极为低廉。但在上古绝非如此,美好的音乐除非靠自弹自唱,否则就只能养专门的乐团来为主人和宾客演奏,这只有文明世界的贵族才办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