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抓住机遇?(第4/6页)

当然,各位可能会有疑问,光从墓葬和考古文化来判断,就能够完全确定这件事吗?不必急,这里我要再引用一条新的材料,帮助各位来思考这个问题。

二○○八年,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接受了一批捐赠的竹简,后来被称为“清华简”,据专家判断可能为战国时代的文书。在这批“清华简”中有一篇叫作《系年》,其中记载了这么一件史事:

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这里的“飞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蜚廉。这里记载说,蜚廉在商纣失败以后,向东逃到了商盍氏的领地,这个地方相传就在山东。后来周成王讨伐商盍氏,杀掉了蜚廉,还把商盍的人迁徙到西边的邾去,这些人就是秦人的祖先。邾在哪里呢?关于它的具体位置,史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认为是在今天甘肃一带,这也就是后来秦人立国的地方。

为什么周人要强迫秦人的祖先迁到遥远的西方去呢?《系年》里面讲得很清楚,“以御奴之戎”,就是为了抵御戎狄。换句话说,也就是秦人的祖先被周人当成了炮灰,把他们迁到西方边境去和戎狄作战。

周人真是如意算盘打得好!倘若秦人的祖先战胜了戎狄,则周人就没有了西顾之忧;倘若戎狄战胜了秦人的祖先,则周人没有损失,还去除了隐患。但不知在这一刻,身为战胜者的周人,是否意料到在八百年后灭掉周王室的,正是这些炮灰的子孙。

从考古发现和“清华简”出来之后,在秦人起源的问题上,“东来说”基本上就压倒了“西来说”,成为目前大部分古史学者认可的一个观点。如果上面这些证据真的可信,那么这就告诉我们,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轻易推断古人是造假,这种做法和盲目相信古人别无二致,“迷信”和“迷不信”一样不可取。

是的,有些历史确实可能是伪造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历史都是伪造的。判断何者为真,何者为假,需要一一具体论证,不能光凭自己的好恶,轻易就下结论。

被迁到西方的这批秦人祖先,后来又如何了呢?《史记》记载,在蜚廉之后,有一位子孙叫造父,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良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当时的周缪王(有的书写作周穆王)喜欢出外长途巡游,这就需要一个驾驶高手帮他驾车,更巧的是周缪王这次想去的正是西方。秦人的祖先特别善于驾驭车马,而他们被流放到西方已经好几代,对这里的环境十分熟悉,于是周缪王找到了造父为他驾车西游。这根本就可以说是为造父量身定做的机会,双方于是一拍即合。

人生在世,决定你能否成功的,一半是人,一半是天。人的部分就是你的德和能,天的部分就是机遇。光有才能,没有机遇,只能怀才不遇;没有才能,等机遇来了,也只能望之兴叹。造父有善御的才能,还碰上了喜欢出游的周王,这就是机遇。造父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因此又迎来了更大的机遇。

周缪王这次西方巡游之旅走得很远,传说他甚至见过西王母。这趟旅程实在让他太快乐了,快乐到忘了回家。此时忽然传来东方徐偃王作乱的消息,周缪王知道后,着急万分,希望立刻赶回去平乱。

各位记不记得,在《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中我曾经说过,这个社会就是“需要”和“有用”。就在周缪王需要急着赶路时,造父正好有用,他发挥所长,为周缪王长途高速驾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因此平定了乱事,立下了大功。从这里各位就可以看出,秦人祖先擅长驭马,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特殊技能,而且水平远超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