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讯巧匠(第2/3页)

鲍宣是渤海郡人,出身贫苦,从小跟从大儒桓荣学习经义,桓荣对他非常欣赏,把自己的女儿窦少君嫁给他,并赠送很丰厚的嫁妆,鲍宣却拒绝了,并对窦少君说:“你这人生来富贵,锦衣玉食,我不敢高攀。”窦少君道:“家大人以先生德行修明,所以让贱妾侍奉先生的起居,只要先生不嫌弃,一切惟命是从。”鲍宣于是笑道:“你能这么想,那就太好了。”桓少君于是把华丽的衣饰全部摒弃,穿着粗麻短衣,和鲍宣一起挽着鹿车回家,刚拜见完鲍宣的母亲,就提着瓮去汲水。这种仁孝的名声传遍大汉的天下,朝廷曾编成《列女传》,命令天下乡学把她作为表率宣教,左藟自然也不会陌生。

她用手刮着自己的脸蛋道:“羞不羞,你又不是鲍宣,人家最后可当了司隶校尉。”

我笑道:“你怎知我以后就当不到司隶校尉。”

“你就自吹自擂罢,要我像窦少君那样,你先当上司隶校尉再说……对了,等你当上司隶校尉,我们就有的是仆人,哪用得着我亲自汲水?”

“正因为现在没有足够的仆人汲水,所以才要你学习窦少君啊。”我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却软绵绵的,这样娇嫩的妻子,才二八年华,我怎么舍得让她汲水,不过是嘴巴上打趣罢了。

她也笑了:“你要是真疼我,这些事就该自己做。或者就让我父亲赠给我的僮仆去做。父亲把我嫁给你,可不是给你当箕帚妾的,你要是鲍宣那样的人,我死活也不嫁。”

“我是怎样的人啊?”我追问她。其实像鲍宣这样矫情的人,着实有些无耻,自己这么贫困,偏偏还假装清高,让娇妻跟着自己受苦。对类似假模假式的儒生,我一向鄙视之极,他们遵循的所谓道德,很多都狗屁不通,不过是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罢了。鲍宣让新婚的妻子去汲水侍奉他老娘,可能就想博取个“孝”的名声罢。我一向认为,“孝”这种东西,比起其他道德来,尤其经不起推敲。对自己的母亲,我一向是很尊敬的,如果能够,我会尽一切能力去让她喜悦,这是我发自天然的一种感情,一个狗屁“孝”字根本就概括不了它。难道,一直将我抚养大的人,我需要别人来教导我怎么去尊敬她吗?我的父亲早就死了,对于他,我没有一点怀念,这大概就是儒生们所说的不孝罢。可是,我并不为此有一丝的负疚,反而觉得儒生们的如丧考妣的丑态十分滑稽。我就是这样认为,有时候我很自信,因为我的感觉常常不会错。

“你有些方面不错,不矫饰,真诚,但就是有一点,不懂得疼爱人,照顾人。”她道。

啊,她的话让我惊讶,怎么会这样,我自问虽然不是能够舍生取义的人,但不乏深厚的同情心,和对强横的愤恨。“你自己不知道罢了。”她说,“有时我说,我的肚子有点不舒服。你就会轻描淡写地说,谁没有个肚子痛的时候。虽然我真很痛的时候,你会很慌张很体贴,可是你之前的话和行为,却还是让人心寒。”

我默然了,这大概是的罢。因为家贫,虽然母亲也关心我,但不能像那些富家子弟那样,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记得每次在县学宫,一旦下起雨来,很多同窗的父母或者家仆就带了伞来接送,我是从来不指望这些的,只能站在窗前等候雨停,或者发足科头跑回家去。一个从小没有享受过爱的人,自然也不懂得爱别人。连嘘寒问暖,有时都觉得是酸文假醋,而这些,在阿藟这样出身,这样从小就受到僮仆环绕保护,受到父母关怀煦妪的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一路就这样想着旧事,想着案情,看着风景,第二天就回到了广信。进了刺史府,天色都黑了。耿夔还在署里做事,这次去苍梧,我只带了任尚,把耿夔留在府里。他见我回来,赶忙过来拜见,向我禀告了我不在的这些天有些什么公事,大部分是小事,只有一件都尉府的文书,还算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