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线有战事(1938年7月~1938年9月) 一座富金山(第2/7页)

初到武汉,李宗仁如英雄凯旋,城市万人空巷,市民齐声喊“台儿庄”,欢呼声经久不息。在武汉,经美国医生手术,在口腔上颚取出一块碎骨,李宗仁病情这才转好以至痊愈。疗养了将近一个月后,李宗仁重返战场,这时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已经转移到湖北麻城的宋埠了。

日军第13师团和第10师团分别进攻霍山、六安,都没有遇到太大困难,大别山第一道门槛很快就被日军踏过。

过了霍山和六安,日军的正面是中央军宋希濂第71军,西面是张自忠的部队,南面是孙连仲的部队。张自忠侧翼,是另一支中央军胡宗南的部队。几道防线的总指挥,是已升任第3兵团司令的孙连仲。对孙连仲来说,手里的部队大多是从徐州战场上撤下来的,生力军只有宋希濂的中央军。

但年轻气盛的宋希濂会听他的指挥么?

虽然已是9月初,但“秋老虎”很厉害,沿途气温已超过40摄氏度,很多日军士兵都中暑了。但总的来说,第10师团的进攻还是比较顺利的,占领六安后,前锋冈田支队(冈田资少将率领)先后攻陷固始、光州,只是在罗山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攻占罗山后,中国军队四面反攻,冈田支队虽一度吃紧,但最后还是将中国军队击退。

相比之下,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按计划,突破大别山防线后直接南下武汉的任务,只由第13师团一个师团负责。出发前,刚刚首破徐州的荻洲立兵也信誓旦旦,决意再创造一个奇迹,效仿第6师团率先攻取南京那样进入武汉。

作为资深军人,荻洲在第1师团、第9师团做过参谋长,后出任驻台湾军参谋长,先后辅佐的司令官是寺内寿一、柳川平助、畑俊六。中日开战后,他率第13师团搏杀上海、南京。后来,1939年日苏激战诺门坎,他的命运打了个弯:被任命为关东军第6军司令官,意欲挽救诺门坎的败局,但不成想被朱可夫打残,在见识了苏军强大火力后,自己的晋级之路也由此中断。

荻洲师团由沼田重德少将的第26旅团(仓林公住第58联队、添田孚第116联队)和施暴南京的山田栴二的第103旅团(两角业作第65联队、里见金二第104联队)组成,新任参谋长吉原矩,在9月2日占领叶家集后,部队连夜强渡史河(安徽、河南交界处)。

沼田重德第26旅团编成沼田支队(6个步兵大队加1个山炮中队)走在最前面。

但没想到天气反常,越走越热。辎重兵远远地落在后面,步兵开始自己背辎重和粮食,这又增加了中暑的人数。就在日军感到极端焦躁时,看到大别山谷口的富金山上站着一个人。

除了第36师、第88师、第87师外,此时宋希濂第71军还暂时节制钟松第61师,兵力不可谓不强,这将是“德式师”最后的荣光。可以说宋希濂的部队相当于徐州战场上的汤恩伯军团,所以孙连仲的嘀咕是有道理的。但接触了一下,他觉得自己多虑了:眼前31岁的湖南小伙,黄埔1期的干将,丝毫没有架子,对孙尊敬有加,可以说指哪打哪。

日军打来前,宋希濂带各师师长侦察地形,一眼就看中了富金山。

富金山位于河南固始县,在史河南岸、大别山北麓,南北只有4公里长,东西仅有2公里宽,是典型的弹丸之地。但作为大别山口,位置又特别重要。富金山山势不陡,对守备者来说虽陡峭性稍差,但可在斜坡上挖多条战壕,呈纵深设置,所以宋希濂当即决定由陈瑞河(黄埔军校2期,安徽合肥人)第36师扼守左翼富金山,钟彬(黄埔军校1期,广东兴宁人)第88师扼守右翼800高地,钟松第61师入驻作为前进阵地的固始县城(此时宋部沈发藻第87师还没归还建制)。

富金山的战壕呈“之”字形,从山腰一直折至山顶宋希濂的军指挥部。指挥部设立在山顶,当然观察敌情时一目了然,但也容易受日机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