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京梦魇(1937年12月) 再见!南京!(第5/12页)

原因也说了。但这儿得提一点:很多人认为,从持久战的角度看,不该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事实上,守南京本身也未必不是战略性做法;或者说,在战略上,就未必没一点可取之处。可取之一就是,把日军吸引过来,让从上海退下来的几十个师安全地向皖南等地转进,保存抗日有生力量。

所以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守与不守,而在于:既然决定守,就应该拿出一个最佳方案。

撤到江北后,唐生智抱怨这是他二十多年军事经历中最糟糕的一仗,这种糟糕是怎么形成的呢?南京战的关键在于,不该让它成为一个纯防守的战役,更不该最终搞成一个军队从四面集中退向南京,叫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最终合围的事态,而该尽最大努力在南京外围打个主动的战役。有人说了:当时的情况下,你还指望这个?

其实很多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南京战开始后,日军虽新胜,但多个师团在上海耗力非常之大,你这边战斗力下去了,日军那边也很难说不是疲惫之师。通往南京之路上,由于很多桥梁和大路被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不得不遭受河网地形之苦。步兵还好些,尤其是辎重兵和炮兵,大车小车的,每天在泥泞的准沼泽路上“跋涉”,用日本人的话说是“苦不堪言”。另外,在南京战中,日本人在总体上虽然有个合围战术,但具体到直接进攻南京的几支部队,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战,没一个协调有序的部署,关于这一点,第6师团的炮兵联队长藤村谦抱怨过。

而且,南京追击战中,日军补给成问题,军粮没保障就不用说了,靠“现地征收”,也就是抢老百姓的。弹药补给站,则设在太仓、平望、嘉兴、湖州,当地守备兵力非常之薄弱,每处最多留两个大队,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个中队。当时的情况是,日军虽然占领了上海和通往南京的沿线城市,但这些地方之间却有着相当大的空当。中国这边,如果拿出几支部队去偷袭这些补给站,很难说不会取得意外战果。但由于中国这边乱了阵脚,没一个出色的战术计划(从上海回撤的部队战斗力不济这一点,并不能遮掩所有问题),所以也就没心思去主动出击了,而是让一队队日军大摇大摆地往南京前线运弹药。

说到消极防守,邓龙光第83军在镇江一带布防后,侦察到日军第16师团向句容疾进,并获悉中岛今朝吾的司令部就在第83军阵地前30里的一个村。于是该军参谋刘绍武向邓龙光建议倾力而出,主动截击向南京疾进之敌。该军当时归江防军司令刘兴辖制,邓向刘请示,得到的回复是:守恐不保,还说攻么?结果是:中岛部队很快绕过第83军防线,在这种情况下,邓龙光只好下令放弃阵地,退守龙潭。

12月11日,紫金山上的教导总队,发现山下麒麟铺一带村落有大量日军,于是就想分兵去袭击,但没被桂永清批准,回答是:万一袭击不成,守卫南京的兵力就更不够了。实际上,直到11日,教导总队还有1万多人的兵力没使用。

部队都退到南京后,对守城这件事,司令部的想法也不明确。通常情况下,守城有三种局面:

一是死守,一直打到巷战,作完全牺牲的准备;

二是尽力防守,战斗不支的情况下弃城;

三是依上级命令而动,不管能否坚持,只要上级下令后就撤。

蒋介石飞离南京时,对南京守到什么程度,没给唐生智一个明确说法。蒋只是说要坚守南京,唐生智则做了死守状,把下关的船都收了起来,又将两艘大型火轮轰到武汉,其他船只由第36师掌握,做出破釜沉舟之势,而且在城中修建了大量战斗工事,大批士兵和军官都做了城破后巷战的准备。12月12日傍晚,中华门失陷后,作为总预备队的第36师已有一部开入城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