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京梦魇(1937年12月) 再见!南京!(第6/12页)

唐生智一面做死守状,一面又说,依蒋介石的命令而动。也就是说,只要蒋下命令,那就撤。这样的矛盾是致命的。一旦有变,极易造成军队大混乱。

还以第83军为例,其所辖第156师,11月中旬才转绕湖北开抵江苏,先到苏州,后至江阴,再赴无锡,又及镇江,随之退守龙潭,一路仓促布防,最后在日军的炮火下进入南京城,此时已是1937年12月8日!但在短短4天后,他们又必须冒着巨大的伤亡代价,再从城里向外突围!

由此看出,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一个缜密的作战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结果是:蒋叫唐如不能守,相机撤退。唐马上“从命”。既然你不能保证最后与南京共存亡,为什么自己把自己的过江退路断绝?

12月12日夜南京弃城后,大批中国军民拥挤在江边无船可渡,长江终成绝命之江,又进一步造成中国军队的崩溃,战斗意志锐减,山田支队在幕府山下用一百多名日军俘虏了上万中国士兵是个最好的例子。

圈军民于孤城做死斗状,却又无法坚持到最后一刻。这是作战部署外,唐生智最大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唐生智本人的。

说唐生智是主动请缨守城的人认为:唐之所以提出守卫南京,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因为他曾是湖南军阀,又曾参加过“倒蒋运动”,自归顺蒋后并无实权,为了恢复军权,获取功名,所以把保卫南京当成跳板,更有甚者认为:正是因为唐的守卫,最终才导致日军的大屠杀。

守卫南京前,唐生智虽没什么实权,但依旧是国民政府军队的高层,肯定明白时局的严重性。上海陷落,十几万日军分三路奔袭南京,在这种情况下,谁敢以守卫孤城为赌注,向蒋介石邀功而意图恢复军权?是他唐生智,这个所谓的湖南军阀么?冒着玉石俱焚的危险,仅仅是为了邀功?可能么?

至于“因唐守南京才导致日军大屠杀”这个观点,则根本不构成一个理由;或者说,这是入侵者的逻辑。作为日本人,他们当然可以说:南京之所以发生屠杀,是因为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事实上,这也是当今一些日本右翼学者的观点)。但对于受害者一方,又怎么能用这个切入点考虑问题?我们可以从战略角度分析南京弃与守的利弊,从军事角度去指责唐生智的失策,但决然无法从是否导致敌人的屠杀来阐明防守南京的正确性,因为这样的逻辑基础是不存在的。

无论如何,南京最后陷落了。这不是唐生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积弱积贫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尽管如此,在保卫南京中,仍有大批国民政府将校为国捐躯,魂绕紫金山。

萧山令中将,南京市代市长、代宪兵司令、警察厅厅长,1937年12月13日战死下关;

朱赤少将,第88师旅长,12日战死雨花台;

高致嵩少将,第88师旅长,12日战死雨花台;

罗策群少将,第66军代师长,13日战死紫金山下;

易安华少将,第87师旅长,12日战死莫愁湖;

赵寒星中校,第88师参谋,12日战死雨花台;

韩宪元上校,第88师团长,12日战死雨花台;

胡豪少校,第51师营长,12日战死水西门;

程智上校,第51师团长,12日战死水西门;

姚中英少将,第156师参谋长,13日战死太平门;

司徒非少将,第160师参谋长,12日战死太平门;

蔡如柏上校,第160师团长,12日战死太平门;

罗雨丰少校,教导总队营长,10日战死紫金山;

秦士铨上校,教导总队团长,12日战死紫金山;

周士泉少校,教导总队营长,12日战死白骨坟;

万全策少将,教导总队第1旅参谋长,12日战死紫金山;

华品章上校,第88师副旅长,12日战死雨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