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第4/14页)

玉班之千人、刘副将之千人、贵局咨募之千二百人,刻想均已成行。但愿逆风稍息,早抵金陵,舍弟可率本军出濠猛击,则大幸也。

致李希庵中丞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

久未接惠书,不知台旆何日安抵礼庐?玉恙是否全愈?至为悬系!舍弟金陵一军,自十二日地道轰发,竭力堵御,毙贼甚多,嗣后贼势稍衰,军心日固。现尚有三处地道未破,我军已添作内濠内墙。敝处派去之王可陞千五百人、都将军拨来之杨心纯千八百人,皆留作游兵,未分汛地,或可齐心坚守。惟别无大枝劲旅从外夹击,此围未知何日得解。

芜湖、金柱关之守兵无多,竟于十八日过河剿贼,大获胜仗,水师夺贼炮船五十余号,陆军擒斩尤多。二十五日又获大胜。从此中路得手,上而宁国,下而金陵,俱有裨益。春霆至今尚未开仗。盖霆则患病兵之太多,贼则畏霆营之积威,皆相持莫敢先发。毛竹丹办颍西捻巢极为得手,凯归之时,士民感泣挽留。成武臣援鄂之役,亦不果行。两军现均屯固始境内。竹丹翎顶,即于此次给还。官帅奏派何绍彩七营来皖,已交义渠全行带赴临淮。袁帅信来,胜公近又有弹劾敝处之举。而胜初到陕西,讳败为胜,闻朝廷亦甚恶之,恐将以兵符畀多帅也。

复鲍春霆 同治元年九月三十日

顷接二十五日来信,知二十一日之战未甚得手,深为系念。黄老虎本系悍贼,又加杨七麻、胡鼎文等酋,均系百战之寇,未可轻视。现由湖北调来何绍彩三千五百人、吴廷华一千人均于五日内可至安庆,到皖后即派赴贵处助剿。梁美材等三营刻下已至贵处否?阁下若自度力能取胜,则速战亦可;若力量不足,则坚守营濠,待梁、何、吴等三营到后再行开仗,亦无不可。大凡客兵多不甚得力,全靠主兵自强,客兵仅助声势而已。梁、何、吴三军虽到齐,而打仗之时,犹全靠霆营自己努力也。

致鲍春霆 同治元年十月初一日

贼数太众,贵部病者太多,目下总以先固营濠,先保粮路为要。梁美材等三营十月初必至尊处,何绍彩,吴廷华等九营十月半间必至尊处,但望阁下稳守稳扎。此两月内可常常添兵,共可添万余人,饷银亦必常常解去,乞放心。韦、洪两部皆不可靠,不宜令之同战。

致鲍春霆 同治元年十月初四日

梁美材等三营已至宁国否?上游吴廷华、何绍彩二军因风大,尚未到安庆,到即遣赴麾下也。梁美材请添招二百人,余批令由阁下代为呈请,盖使之稍感阁下之恩,或肯出力耳。闻该三营不甚和睦,不知打仗尚齐心否,阁下须留心察看。战阵时纯靠本营之兵得力,切莫专靠客兵,恐误事也。

复左中丞 同治元年十月初四日

弟之调芗泉军凡三次。初闻各路同警,则调芗军援徽;继闻伪侍王窜并金陵,则于初四日调芗军替防宁国,而抽鲍军往援金陵;继因宁国县城失守,又于十一日调芗军援救徽、旌。三案之中函牍重叠,不啻六七次,然其时只知芗军尚在寿昌、淳安一带,为可东可西之活兵,不知其已围逼汤溪也。迨至十六、十八日连接阁下初八、初九日信,始知芗军业已围攻汤溪,弟即于十八日复书,嗣又于二十三日寄书,不复言调芗军矣。目下金柱关、芜湖及水师各营业已九分稳固,金陵一军,亦有七分可靠。春霆一军二十一日出队小有损折,凯章之病据称十分沉重,殆有不忍言者。杨、黄各逆相持已久,霆军纵可强支,若忠、侍等从金陵折回,归并宁国,恐霆、凯万难支柱,终不能不烦芗军一为援助。汤溪之克如少有端倪,自不可弃垂成之功,若豪无把握,或宜相机撤退,俾芗军作一支活兵,于浙、皖俱有裨益,刍荛之献,尚希卓裁。舍弟屯驻金陵,鄙人亦患其太呆;于二十一、初三日两次致书,嘱其于忠酋解围后趁势改图另由东坝进兵,不必株守金陵。兹特将家信抄呈台览,是否有当?务求谆切指示,至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