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储位之争波及内廷(第3/9页)

“速速准备《七德乐》!”徐惠起身朝站在帘外的司仪吩咐道。媚娘却颇感诧异——什么是《七德乐》?天子大宴伊始不应该奏《秦王破阵乐》吗?徐惠一时紧张说错,还是临时有变?

出人意料的是司仪太监竟赞同地点了点头,随即高声唱道:“乐起……”

乐工早已候命,一听招呼立刻起乐。黄钟编磬,笙管笛箫,行云流水,飘若烟云,乃是正宫雅乐之音;但须臾间羯鼓声声,义觜突兀,宛如一阵刺耳的杂音打破和谐,羯鼓的敲击声越来越密,继而又融入隆隆大鼓,将清雅之乐全然掩盖,便如万马奔腾沙场喧嚣;继而箜篌琵琶随之响起,此起彼伏,婉转纠结,风驰电掣,动魄惊心,如战场争斗反复厮杀;激烈之声相持许久,琵琶越来越强,箜篌则越来越弱,后来俨然成了琵琶独奏,重复着那激昂破空的曲调,却在反复中变得越来越强,最后“铮”地响起一个最高音。

顷刻间乐声停息,唯有那最高音兀自绕梁余韵不绝,隔了片刻乐工歌童齐声吟唱起来,黄钟编磬、笙管笛箫、羯鼓义觜、箜篌琵琶又同时奏响,宫商相济,奇正相合,浩浩荡荡,波澜壮阔,杂糅成一曲热烈喜庆的颂歌。

王公大臣、宦官宫娥乃至羽林士兵人人皆会,都随着乐人合唱起来,歌声悦耳曲声悠扬:“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直至此时媚娘才方松口气——原来还是《秦王破阵乐》。

皇家雅乐之中原本没这首曲子,直至先皇之时宫宴奏的都是清商之乐。当年李世民南征北战,在美良川追击刘武周、宋金刚,三日不解甲、两日未进食,艰苦鏖战终获全胜,军中因此流传出一首称颂其勇武的军歌,因为当年他还是秦王,所以起名为《秦王破阵乐》;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为彰显自己功劳,也为提醒自己不忘创业艰辛,又重编此曲,并请魏徵、虞世南、李百药等七位大臣写了七段唱词,每逢大宴先奏此曲成了固定的仪式,朝廷上下无人不会唱。若是遇到国家大典,奏曲时还要有一百二十名武士,身披银甲手执大戟,列出阵法边歌边舞,彰显大唐的威武气魄。

“《七德乐》便是《秦王破阵乐》吗?”媚娘不免好奇。

“正是。”徐惠笑道,“我在尚仪局翻阅礼仪典册,载有十五年前圣上关于此乐的一段话,圣上曾改《破阵乐》名为《七德乐》。”

“七德……”这典故媚娘倒是知道,出自《左传》,楚庄王曾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徐惠一本正经道:“大唐定鼎,对内干戈止息,以德易武乃治国正道。再说圣上既已践祚,又怎好再称秦王呢?《七德乐》乃正名,大家都称《秦王破阵乐》乃是多年口耳相传固于旧名,其实是误称,圣上宽宏没苛求大家纠正罢了。”

帘外的司仪宦官闻听此言,不禁回头作揖:“徐才人见识好高,这正式的曲名除太常寺的乐工没几人记得,您小小年纪竟知道这么多!”

媚娘不得不佩服了。她在尚仪局混了这么多年,见识还不及入宫仅半年的徐惠——固然因为徐惠精于诗赋,偏爱关注乐曲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媚娘从来就不曾真的对这些繁琐礼仪上心,或许她根本就没有循规蹈矩的天赋吧。

二、捅破窗纱

慷慨激昂的《七德乐》换成了清雅流畅的《清商伎》,御宴随之开始。正堂之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才人们却只能一面张罗宦官进献酒食,一面守在厢房门口向那边张望。媚娘的运气还算不错,虽然从这个位置看不到皇帝,却能隐约听到他那洪亮的声音,而且坐于东面席位上的人尽收眼底,在旁人的指认下她终于看见了杨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