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假孔子(第3/4页)

“这小子真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子游恨恨骂道,突然觉得身上发冷,左右一看,却见子张和子夏都在盯着自己,眼神把空气冻成了片片雪花。子张颤声说:“亏咱们是同门,我可绝对不敢做你的敌人!”

子夏也颤抖着说:“你可太损了,亏你也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知道的会说你是儒家败类,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纳粹呢!”

子游一肚子委屈:“你们说我的主意不行,那你们倒是拿个好主意出来啊!”

子夏说:“咱们得让人说话。老曾,哎,你说真理在你那边,那你倒是给我们讲讲啊。”

曾子好整以暇:“有若怎么能取代孔子呢?孔子是什么人,他老人家譬如江汉之水浩渺无涯,譬如盛夏之日光芒万丈,呵呵,有谁敢和太阳相比呢?”

子游嘀咕了一声:“尼采。”

曾子瞪了他一眼:“所以尼采后来疯掉了!”

——我得解释一下,曾子这里形容孔子,原文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皜皜乎不可尚已”。通行的解法是:“譬如用江汉之水冲洗过,譬如用夏天的太阳暴晒过,真是洁白得没法更白了。”这句话是句名言,值得多说两句。

先说一个细节。有眼尖的没有,无论是我采用的解释还是通行的这个解释,都有一处重大破绽,看出来了没?

——在这儿呢:明明原文是说“秋阳”,怎么翻译出来却都成“夏天的太阳”了呢?

再一想,“秋阳以曝之”,秋天的太阳来暴晒,这好像是有点儿讲不通啊,要说晒被子,秋天的太阳哪里比得上夏天的太阳啊!

可是,因为秋阳讲不通所以就生给解释成“夏天的太阳”吗?就这么随便改变原文吗?

——当然不能这样。嗯,想想莎士比亚的那些十四行诗,诗里不是经常用夏天来作美好的比喻吗?中国人读着都不理解:夏天热也热死了,有什么好的?可问题是,人家莎士比亚那儿的夏天并不像我们这里这么炎热,而是像我们的春天一样。所以人家说夏天,其实相当于我们说春天。

所以呢,看来曾子当时的中原气候和现在不一样,他那时的秋天很可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夏天。

——现在解释清楚了吧?

呵呵,这个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全是想当然,只有推测而没有证据,推测再合情合理也是站不住脚的。能拿莎士比亚那时候的气候和中国比吗?太不挨边了!如果你被这个解释说服了,那你一定要牢记我的一句忠告:以后在街上遇见有向你兜售祖传金条的,都别信,还有,这辈子一定要远离火车站。

好了,我该给出正确答案了:

四季的划分是后起的观念,可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殷墟甲骨文来看,只有春和秋,却没有夏和冬。

有人也许会说,《尚书》里不是有不少关于四季的内容吗?尧舜的时候就有四季了啊?

是有不少,可同样不少的专家们认为,那些都是后人增添上去的,不是《尚书》的原貌。而且,《春秋》这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没有冬和夏,难道仅仅是因为四个字的书名太长吗?

这样看来,一年不是分四段,而是分两段,曾子说的“秋阳”的“秋”可能就是指一年当中的下半年,当然也就包括了夏天。至于现代文的翻译,总不能翻译成“下半年的太阳”,怪怪的,所以才说“夏天的太阳”。

——这下全明白了吧?

上一个答案是错的,这一个答案才是错的。

嗯?谁提醒?这句话有个错别字?后半句应该是“才是‘对’的”,我笔误写成“才是‘错’的”了?

真是对不起大家,我一不小心就写错字了,抱歉抱歉,不过呢,错的不是那个“错”字,而是“才”字。上面这句应该写作:“上一个答案是错的,这一个答案‘也’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