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假孔子(第2/4页)

“我倒——”陈相差点儿背过气去,半晌才说,“这还不如我那个偶像崇拜呢!”

——介绍一下,子夏、子张、子游都是孔子门下的重量级弟子,如果孔子是王重阳的话,那这哥儿仨就都是全真七子里的人物,说话是很有分量的。咱们还得感谢子张和子夏,因为有一个饱含着深刻哲理的成语就是多亏了这二位才形成的。

事情是这样。有一天,孔门另一位弟子子贡来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这两位师兄弟谁更贤啊?”子贡有点儿像办公室里的小人哦,这种话是最挑拨同事关系的,还引老师来说,够狡猾的。

孔子的回答是:“子张‘过’,子夏‘不及’。”这又好像各打五十大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还有差距。

子贡想了想: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哪个好呢?嗯,如果是买菜,秤杆高高的可比缺斤短两要好。想到这里,子贡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么说,还是子张更贤了?”

孔子这回就把那句成语说出来了:“过犹不及。”

再说说子夏,这位更是个牛人,韩非子、李悝、吴起,这三位顶尖的高人可能都出自子夏的门下。

我在“梁惠王篇”里讲过儒家弟子在孔子死后纷纷开宗立派,各有各的一套,这里说的子张、子夏、子游这三位便都是各大派里的大宗师。至于即将被供起来的那位有若,咱们前边已经遇见过了:鲁哀公嫌收入不够,找有若出点子,有若让他把税制变为“彻”,也就是从十分之二变为十分之一,郭沫若还为这事发表过一些特立独行的见解。想起来了吧?

子夏、子张、子游这一商量,现在虽然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可要决定这么重要的一件事,还需要得到另外一只猴子的赞同。

陈相插嘴:“三缺一啊?看来这事玩儿不起来!”

孟子白了他一眼:“你懂什么!知道什么叫‘三缺一’吗?那是说已经有了三个,可还缺一个。现在子夏他们的情况却是:一共需要四个,已经有了三个。”

“哦,原来是这样啊,”陈相点了点头,“这么一说,成功的机会看来还是很大的啊!”

孟子心底暗笑难怪:“‘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和猴子有关系呢!”

陈相问道:“那,子张他们要找的第四只猴子是谁呢?”

孟子微笑:“就是曾子。”

——这可见曾子当时是个多么重量级的人物。子张他们找到曾子,把来意一说,就要曾子表态。

可曾子只是冷眼看着他们,不说话。

三人互相一碰眼色,子夏说话了:“我们三位是多大的来头,江湖之上赫赫扬名,响当当的英雄好汉,难道合我们三巨头的面子还说不动你吗?”

曾子冷笑一声:“你们读过熊逸写的《孟子趣说》吗?在‘公孙丑篇’里他把我和马寅初、张志新相提并论,呵呵,我是那么容易屈服的吗?”

“哦?”子张歪头问两位师兄弟,“《孟子趣说》是本什么书啊?”

子夏想了想:“好像是二十一世纪的一本世界名著。”

子张点点头:“如果连世界名著都这么说,那肯定错不了!”

曾子白了三人一眼,接着说:“我不是还说过一句名言吗——‘虽千万人吾往矣’,嘿嘿,只要真理在我这边,就算面对千万人我都一往无前,何况你们区区三个!”

三人又一交换眼色:怎么办?

子张低声对两个师兄弟说:“我看,咱们给他灌辣椒水、上老虎凳!”

三人偷眼一看曾子,见曾子面带冷笑,无动于衷。

子游出主意:“我看,咱们封他的IP、禁他的书!”

三人再一偷看曾子,见曾子冷笑没有了,神情有点儿紧张了,可缓了一缓,又沉稳下来,继续冷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