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三等于几?(第4/6页)

看看,够复杂吧,要是去参加丧礼,先得搞清自己跟人家到底是五服中的哪一服,还是根本就在五服之外,然后,衣服千万别穿错了,哭也不能哭错了,小功不能比孝子还哭得大嗓门,那样的话,人家该把他当孝子了。这还远远没完,还要按照规定,说什么话,行什么礼,如何捶胸,如何顿足,等等,一本书都讲不完。你以为孝道仅仅是孝顺父母这么简单的四个字吗?那和其他国家能有什么不同,难道外国就鼓励儿女虐待父母啦?

说到这里,大概有人还不服气,问:“这些只是孝顺父母的形式而已,虽然很是繁文缛节,但大原则却脱不了‘孝顺父母’这四个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谁要是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前两本书里我都大致谈了孝道的问题,这里谈的才比较详细,因为正赶上滕文公办丧事。

各位有没有想过,无非是对父母尽孝而已,有必要搞这么多复杂形式吗?有必要搞这么多繁文缛节吗?孔子和孟子为什么如此推崇孝道呢?

我在上本书里已经通过周代的宗法制度讲了一些孝道的内涵,现在再讲一些。

听说现在有人呼吁重新重视一本传统文化的经典——《孝经》,要弘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各位可知道《孝经》是一本什么书?

顾名思义,是讲孝道的书。

这书在历朝历代被很多统治者大力推行过,虽然篇幅极短,却能身列“十三经”之一,甚至还曾被人推崇为“十三经”里的第一经。要论普及程度,《孝经》还要超过《论语》和《孟子》等书。但是,要留心哦,《孝经》可绝对不是“孝”的经典,孝道也绝对不是“孝”之道——至少其核心意义不在这里。

以前的小孩子他们得学《孝经》。《三国志》里有段有趣的故事,是说孙权和大臣们聊天,聊起小的时候读的书来,孙权问严畯:“你还记得小时候读的书吗?”

人在小时候脑子最好,记东西最牢。严畯看来从小就是好学生,《孝经》背得熟,一见主公问到自己,便开始背书:“仲尼居,曾子侍。子曰……”

“别背了,你可真是个书呆子!”严畯正背着,旁边有人粗暴地打断了他,还用了一个很不中听的词。严畯歪头一看:咦,原来是张昭。

熟悉《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张昭,这是孙策当年的托孤重臣,所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可是和周瑜一文一武并列的高人啊!不过此公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极力主和,后来搞得好没面子。

话说张昭,既然能和周瑜并称,必有他的过人之处。张昭骂严畯是书呆子,也自有他的道理。张昭向孙权说:“你还是听我给您背诵《孝经》吧。”

严畯背《孝经》,张昭也背《孝经》,这还不都一样吗?

——可是,一样是一样,背法不一样,造成了天壤之别。

张昭开口背诵:“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咦,张昭背的怎么和方才严畯背的完全不一样啊?这是一个版本的《孝经》吗?

——不错,这两人背的都是同一个版本的孝经,那为什么全不一样呢?因为严畯这个笨蛋是从第一章开始背的(恐怕一般人都会这么背),而张昭却是从第十七章开始背的,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差别,就意味着张昭胜利了,严畯失败了。

可是,为什么呢?

能够马上想出答案的人,恭喜你了,你如果生活在古代的官场上,将会是一个优秀的政治投机分子,前途无量,嗯,假大空能说得光明磊落,马屁能拍在点子上,这是天资加经验!

我来公布答案了:因为张昭一下子就抓住了《孝经》的要点。张昭背的这个第十七章题目是“事君”,讲的全是侍奉君主的道理,这才是《孝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