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三等于几?(第3/6页)

——哪位要是这么想的,我得先称赞一下您的宽容精神,不过呢,这里说“钻燧改火”其实是没错的。古人钻木取火,每个季节都要换不同种类的木头,春天用榆树和柳树,夏天用枣树和杏树,等等,所以叫“钻燧改火”,改了一圈了,也就过了一年了。至于为什么要改,我也不知道,谁想较个真不妨自己查查看。

看来宰我说的也是理直气壮的,看看孔子怎么回答。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宰我:“如果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住别墅、吃大餐、穿名牌,你不亏心吗?”

这话不管换了谁,恐怕都得无言而退,就算真不亏心,也说不出口啊。可宰我实在太直肠子了,真敢说:“我不亏心啊。”

孔子也没脾气了,遇上这样的学生你还能怎么办呢?等宰我出去了,孔子才说:“这小子真是不仁啊!儿女一落生,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全天下都是如此,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的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吗?”

——这也是为什么要守孝三年的另一种解释。孔子这里说:“替父母守孝三年,全天下都是如此。”这话影响极其深远,可从我们上文的分析来看,历朝历代的那些孝子贤孙们可能都上了当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滕文公的守孝除了三年要住凶庐之外还要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

嗯,孟子让他还要“齐疏之服,饘粥之食”,后一项简单,饘读“瞻”,就是说服丧期间不能像平时一样好吃好喝的,只能喝粥——要是有人较真,说照广东那边做粥的方法,什么皮蛋瘦肉粥、桂圆八宝粥、燕窝银耳粥,这要是连着三年喝下来,那可是十全大补啊!

真要有人想出这种主意,那我也没辙,反正孝子闷头喝粥,喝的到底是什么,别人也不容易看见。但就古代来说,孝子要是守孝三年,在凶庐里住着,天天喝粥,等三年以后一出来,红光满面,比以前还胖了,这恐怕连他自己也会觉得脸上挂不住。

——这是说“饘粥之食”,那前面那个“齐疏之服”又是怎么回事呢?

“齐”这个字可是个超级多音字,这里读“兹”,这就涉及大家耳熟能详却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一个说法:五服。

要说两个人有亲戚关系,到底有多亲,就得看看出没出五服。

要是你和一个老朋友常下象棋,是棋友,你想讽刺人家是个臭棋篓子,就可以说:“你跟象棋都出了五服了!”

五服是什么?

要是详细讲来,五服可算得上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伦理体系,我这里只能简要来说。比如说《孟子》这里讲滕定公死了,那丧礼上会来很多人,这些人都是要穿丧服的。大家在电视剧上应该见过不少类似的镜头,白花花的一片,其实呢,别看都是白花花,却不一样,而且是有很严格的区别:这些人身上的丧服要根据他自己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款式上的区别,一共有五种,是斩衰、齐衰(读“兹崔”)、大功、小功、缌麻,这就是所谓“五服”,具体区别在于衣服是什么料子,还有下摆缝不缝边,当然还有更具体的,腰带什么样,帽子什么样,太烦琐了,我就不多讲了。

五服的亲属分别有不同的责任,原则上说,越是关系近的,责任就越大,也就是说,服丧时间就越长,哭得就得越起劲——千万别以为在丧礼上哭得越响亮越好,现在有些地方还有大户人家办丧事,专门去请一些专业的哭丧人士来哭丧,都是些嗓门超级大的,他们大概以为这才表示孝顺。其实不是——这些讲究很有趣,我就给大家多介绍一下:穿斩衰的亲属哭起来要一口气下去好像要噎死似的,下一口气就倒不上了;穿齐衰的哭下去还有口气能喘上来;穿大功的哭起来要拖个长音,有点儿弯弯绕的感觉;穿小功和缌麻的就别哭了,脸上只要带出悲哀的神色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