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第5/20页)

所以当时印度人均寿命是41岁,我们才38岁。其他社会发展水平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个差距:印度的城市化率是17%,中国是13%;印度人均GDP是170美元,我们才100美元;印度的发电量是49亿度,我们是43亿度。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印度当时的化肥产量是我们的4倍,当然4倍也没多少,才2万吨。我们当时只有两个化肥厂,使用的是最老的技术,年产量一共只有5000吨,肥效还不如一个大城市每年制造的大粪。

除了化肥工业,印度还有英国留下的工业基础。钢产量是我们的8倍,生铁产量是我们的7倍,水泥产量是我们的4倍,铁矿产量是我们的2.7倍,石油产量是我们的2倍,铁路里程也是我们的2倍多。说实话,刚解放的时候我们对印度只有仰望的份。

和我们相比,印度的外部环境也好得多。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和东北亚,顾不上南亚,所以美苏在别处大搞军备竞赛,在印度大搞送礼竞赛。整个冷战期间,印度都是要啥有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全世界从来没有卖核潜艇的,俄罗斯却把核潜艇租给印度用。美国把战略空军当成心头肉,名字上带“战略”俩字的飞机很少外销,印度却能买到其中先进的C-17战略运输机,还是第一大海外用户。不光是美苏如此,德国的看家本事是造内燃机,其中最核心的是坦克发动机,美国都只能买成品,印度却能买到全套技术,只是买了技术也没造出合格的来。

现在如此,以前更夸张,1957年英国向印度提供了“风神”式喷气式战斗机的图纸,1961年又为印度设计了“胜利”式主战坦克,都是当时相当先进的技术。当这一代英国武器落伍之后,苏联人又送来了更先进的Mig-21战机和T-55坦克,再之后是Mig-23和T-62,Mig-29和T-72,Su-30和T-90……解放初期,苏联曾经提供给我们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基本上都是国防工业和相关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工业。后来对印度,苏联也提供了100多个大型成套项目,也是引进苏制武器的配套产业,和给我们的东西相比先进很多代,总价值也比给我们的多近10倍。之所以项目总数比我们的少,是因为印度看不上苏联的钢铁、冶金、化工、汽车技术,这些行当都是买的西方设备。

发达国家对印度的态度是“有钱的捧个钱场”,不发达国家也得“没钱的捧个人场”,别人不说,我们在1962年中印战争之前没少给印度帮忙,印度人不知好歹发动中印战争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一个巴基斯坦支持我们,其他穷国都在给印度捧场。教训了印度一顿之后,我们还是把军队撤回到了战前的位置,可谓仁至义尽。

既然没有外部威胁,印度作为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民主国家,自然会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这时候美国为了对抗苏联的“输出革命”政策,针锋相对地搞了一个“绿色革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通过让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的化肥、农药、优良品种、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等,改善本国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消除穷国爆发革命的土壤。

印度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好事,20世纪50年代,印度就靠美国贷款购买美国化肥、美国农药,搞起了“绿色革命”。一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美国化肥农药的最大海外客户之一,也是除美国之外,全世界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产地。

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靠美国的化肥农药把粮食亩产从1950年的35公斤左右提高到了近50公斤,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这时候正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毛泽东都在吃红薯,还要忍着胃酸公开说好吃,此消彼长之下印度人便趁机挑起了中印战争。

如果按照中国人几千年总结下来的历史经验来判断,1962年的中印战争不管输赢,我们都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那个时代我们腹背受敌,全世界都在帮印度说话,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直接送来了军火,第三世界全体打酱油,这说明冷战双方正在对我们进行最后的战略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