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第4/20页)

比如刚才说到的印度,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到200公斤,最近几年更是下降到180多公斤,比号称“饥荒”的朝鲜或者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还要少一大截(人均210公斤左右),顶多满足口粮需要,自然没有多少余粮养牲畜。当然印度也有人均7公斤的肉食量,实际上是几百万富人和一千多万中产阶级在吃肉,也就是印度能和我们拼肌肉的人口基数只有我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奥运会上的金牌比印度多近100倍。

与我们三年困难时期想方设法进口粮食不同,印度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粮食出口大国,每年要出口上千万吨。笔者经常去中东,中东的所有超市里粮食区的货架有一多半摆满了印度大米,而且印度大米也是最便宜的。到2007年印度人均粮食产量跌破了190公斤以后,印度才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不过即便是有余粮出口的年景,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也没有超过我们“三年困难”的时候。经过了三年禁而不止的粮食出口禁令管制之后,印度再次开始出售大米,随即恢复了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地位,只不过这个冠军并不是什么荣耀。为了有余粮可卖,也为了保证百分之几的富人和中产阶级有肉吃,需要有1亿穷人被拐卖作地下奴隶,以便把口粮压缩到最少,另外还有上千万人要到中东去打工。

粮食是地里长的,说起农业中国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说一句“人多地少”。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要比中国严重得多,不过印度的地却并不比中国少。中国前几年说要保住19亿亩耕地不动摇,这几年又说要保住18亿亩耕地不动摇,印度的耕地有24亿亩,人均耕地2亩,比中国要多出一大半。但是现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差不多400公斤,每亩地年产量350公斤左右,印度的平均亩产却只有不到100公斤。

单产低不是印度的水土或者气候不好。印度是热带国家,水稻一年三熟,印度全国的平均降雨量将近1200毫米,相当于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印度自称有1/3的国土是“干旱地区”,不过印度给“干旱地区”定的标准足够把我们气死——年均降水是750毫米——相当于我们淮河以南和江汉平原——还是鱼米之乡。笔者没去过印度,不过有几次坐飞机经过,不管走哪条航线,不管什么季节,只要天气好,放眼望去印度都是一片翠绿,其实不用坐飞机看,打开卫星地图就一目了然,印度是一片绿,中国是一片黄,巴基斯坦也是一片黄。

而且印度人70%是农民,其中一半是佃农。我们名义上只有一半农业人口,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还在城里打工,家里干活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印度用全世界最多的农业劳动力种全世界最大、全亚洲最好的一块地,自己却处在挨饿的边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关键原因在于化肥。

粮食来源于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养分,自然界提供的养分很有限,现代农业主要靠化肥人工补充。中国现在每年的化肥消耗量是5000万吨,每亩地要用将近30公斤,印度只有5公斤不到,差出去5倍,印度的庄稼差了这么多养分,自然就打不了我们这么多粮食。除了化肥,现在农民种地靠农药、除草剂,灌溉靠水利、水泵,耕地、收割靠农业机械,育秧靠大棚、地膜。综合起来我们现在每年的粮食平均亩产是农业时代的5倍。

1949年7月16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通讯,标题叫《迁安、抚宁、卢龙等小麦亩产百余斤——丰收的象征》,也就是说当时亩产百斤就叫丰收。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是3亩,人均粮食产量207公斤,亩产不到70公斤,这是算上每年套种的豆类、土豆、白薯之后的数字。现在我们拿豆子做点心,白薯当零食,土豆当蔬菜。如果把这些扣掉的话,当时我们的谷物产量只有不到8000万吨,人均只有140多公斤。而这个时候印度的谷物产量近6000万吨,人均16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