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浩然正气洒热血张煌言殉明(第2/4页)

1662年底,郑成功死后半年,鲁监国朱以海因哮喘病发作病死于软禁之所。至此,张煌言心中的复明希望,全然破灭。

痛哭之余,他对身边人讲:“孤臣之栖栖有待、徒苦部下、相依不去者,因主上(鲁监国)尚存。今事如此,复有何望!”

有部众劝他率手下乘船去台湾往依郑氏,张煌言不从。“偷生延年,不如在此,以死立信!”

于是,他在悬岙岛尽散其军,自己只带随从十余人居于山上邻近峭壁的茅屋中。

不久,张煌言与众人商议,欲尽数落发为僧,前往普陀山,静待时变,再起复明。

荒岛之上,张煌言作《满江红·怀岳忠武》一词,表达复国报仇之念: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
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
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
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染园雪。双龙逝,一鸿灭。
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
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
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不料,张煌言部下其中一位小校叛变,逃走至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处告密,引来大批清军搜山。

猝不及防,张煌言被清军生擒。

他被押送至宁波,清朝总督赵廷臣从前到海上与张煌言谈判过,见到他非常礼敬,设宴举酒,问候到:“张老爷别来无恙。”

张煌言不入席,凛然曰:“我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何必多言!”

与张煌言一同被俘的罗伦见状高声说:“张公一死而已,何必与如此猪狗之辈絮语!”

清朝的赵提督识趣,以重兵护大轿,把张煌言礼送至省城杭州。临别故乡时,乡亲成千上万泣别送行,张煌言作《甲辰八月辞故里》诗:

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
桐江空悬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蠢船。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船行途中,夜半时分,张煌言忽听有人低声吟唱《苏武牧羊曲》,大英雄立刻起身和歌,慷慨激昂。仔细一看,唱曲人乃看守士兵之一的史丙。

张煌言知道对方“劝死”的心意,说:“你真是有心人!你放心,我作为大明兵部尚书,绝对会为国尽忠,含笑而死,不会给大明朝丢脸!”

入杭州后,张煌方赋《入武林诗》,更加坚定了以死报国之心: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字里行间,岳飞、于谦两位前辈先烈,成为张煌言的精神支柱。

清朝的浙江巡抚张杰亲自迎接,待以贵客之礼。张煌言不卑不亢,与清朝督抚官员分庭抗礼,岸然高坐,寒喧闲话。

汉奸张杰等人皆知,张煌言心坚为明不可劝转,所以,相见许久,皆略谈闲语海中之事,闭口不敢提招降的问题。

言谈之间,还有降清的不少从前张煌言部将来拜,均涕泣行礼。

对这些人,张煌言略微颔首示意。

叙谈许久,清朝巡抚张杰终于开劝:“张老爷,您如果肯降大清,富贵功名,即可立致!”

张煌言脸色一变,起身斥责:“这等事岂可与我讲,我惟求速死而已!”言毕离席。

清官清将,皆离席恭送,沉默久之。

张杰下令,将张煌言与被俘诸人软禁于豪宅之中。

这些清朝的文官武将之所以不甚坚劝张煌言降清,在于他们学深知这位张先生的大义凛然。因为,早在先前相互往来的书信中,张煌言已经明白无误地表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