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既武何灵兮(第5/10页)

赵燕也马上同意了胡服。

虽然赵武灵王通过说服教育工作使臣民穿上了胡服,但他们是否真心愿意还有待于考验。改革的效果能持续多久毕竟不是紧靠言语就能解决的。

赵武灵王走下布道台,跨上了战马,准备去做一名开拓者。

【3、开拓者】

要干射箭这活计不适合穿着带长袖的衣服,骑马射箭更是如此。骑在马上,迎面而来的风会将袖子卷到弓弦上,后来有了一种专门射箭的袖子,称为箭袖。但我及其怀疑箭袖是是缘于胡服,因为胡服的袖子就非常紧俏,后来恐怕是由于中国的皮毛没有那么多,只好用布料照着胡服的样式做成了箭袖。后世的练武之人穿的短衣襟,小打扮恐怕也是受胡服的影响。

赵武灵王做完了说服教育工作,便带头训练骑兵,准备征略四方。这同样可以与泡mm相比。比如你,一个前途无量的平头小子,无钱无势,但将会有钱有势,可是燃眉之急是需要一个plmm解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强调一下,后者才是重点)。没有物质资本,面对不容乐观的求偶市场,怎么办呢?可以用霸王硬上弓和甜言蜜语的手段将生米做成熟饭,但要赢得mm的真爱,还得靠征服世界。毕竟,成功男人才会让女人倾心。当然,就现在的女人行情而言,就算你将米饭做糊了,没有一腚的物质基础,还是没有mm跟你,等你成功了,会有很多mm跟你。唉唉,人生啊,命运啊。有扯远了,打住,回头,我要说的是赵武灵王。

在训练骑射部队的期间,赵武灵王不断通过小规模的局部战争锻炼部队。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攻占了中山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第二年,又攻取了中山的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往西又攻取了胡人的榆中之地,这个地方由于长有大片榆林而得名。林胡王慑于赵国的威力,乖乖地表示归顺,并且献上林胡的土特产——马。胡地之马,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别适合于做战马。与中原之马相比,显示出非常大的优越性。赵军得马如虎生翼。榆林之地正式划入赵国版图,代地行政长官赵固兼管榆林。

两年之后,骑射部队初具规模,赵武灵王准备将他们正式投入战场。目标——中山国。赵武灵王所要攻打的中山国与100年前魏文候所指的中山国是同一个中山国。但攻打的性质却不一样,魏文候消灭中山国只是为了锦上添花,因为中山国并不与魏国接壤,中间还隔着个赵国。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却是为了去心腹之患。如果赵国不想被中山国做结扎手术,就得先给中山国做结扎手术。

在训练部队的这两年,赵武灵王已经派人去调查中山国的风土人情和军政状况。李疵同志被派到中山国做国事观察。李疵回来复命,道:“中山国可伐。如果现在不攻占,就会被其他国家先下手。”赵武灵王问道:“何以见得?”李疵道:“中山国君学习中原国君好榜样,从民间找了七十二个孔乙己,给予优厚待遇,以示尊师重教。”赵武灵王道:“唉哟哟,这可不得了,这不是传说中的贤君么?怎么说可伐呢?”李疵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正是大王的风格么?中山国本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才是他们的本行,可是他们偏偏喜欢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文化没错,错的是竟学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在这个武力称雄的时代,我们赵国在向胡人学如何骑射,可原本胡人出身得中山国却向中国学习如何摆谱,如何扯淡。中山国君这么一搞,国中武士岂不都要弃武从文?如此,武备失修,士气不振。所以说中山国可伐。”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正式揭开了进攻中山国的序幕。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左中右三路大军,王翦率领着车骑,赵希统率林胡和代的军队向中山进发起了进攻。这是一场有趣的战争,交战的双方反串了角色,农耕民族像游牧民族那样骑马射箭,游牧民族却像农耕民族那样马拉战车。这是双方努力学习的结果,只不过一方学到了精华,而另一方却学到了糟粕。与其说中山国是被赵国打败,不如说他们被自己打败,因为许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是骑着马,射着箭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