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既武何灵兮(第2/10页)

中原文化虽然先进,中原人也确实聪明、但如果将聪明才智仅仅用于打点门面、粉饰虚荣心,那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面对技不如人的困境,人们有两种反应,绝大多数人是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收起收起高傲的面孔,埋下头来苦学。赵武灵王就属于很少数人中的一个。

赵武灵王观察了很久,思考了更长时间、终于下定决心拜胡人为老师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胡服骑射并仅仅不是服饰的变换和军事技术上的改革,这个时候赵武灵王才刚刚亲政,所要面对的将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反对,而他,只能够一个人作战。胡服骑射虽然困难巨大,但收获也不菲。军事改革的成功意味着赵国军事力量的升级,历史将向赵国打开一扇窗,赵国凭借中原的人力物力和先进文化,不但可以对胡人进行以毒攻毒,而且可以像当初胡人攻击赵国一样对其余六国发动攻击。

赵武灵王将自己推到了风尖浪口上。跨过这道坎,就是新天地。

【2、布道士】

胡服骑射四个字是由胡服和骑射两个词构成,其中骑射是根本,军队的战斗力是通过骑射得到提升;胡服是骑射的有力保证,不穿胡服,骑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赵国的传统服饰是肥衣宽袖、峨冠博带。这样的衣服无法适应骑射的需要。骑射的一项激烈的竞技项目,职业选手需要穿专业的运动装备,胡服就是胡人为适应实战需要制成的专业服装,可以有效地保证骑手的动作到位,而且防风挡沙,适合于长途奔袭。穿着赵国的传统服饰练习骑射是不可想象的。就像穿着棉袄打篮球,踩着高根鞋踢足球一样。可是,这样的事情中国人不是没有干过,满清末年中国选手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就是穿着黄跑马褂,拖着大鞭子走进赛场的,一时成为当时的笑谈。

按说,服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暖、遮丑、美观,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楞是使服饰成为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就有惯性,就有高低贵贱之分。改变一个人很难,改变一种文化更是难上加难。虽然同是一个人作战对整个社会习俗作战,赵武灵王可不是唐吉诃德,他对困难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他没有用王者的剑,就像商鞅那样,他用的是布道士的口舌。

在赵武灵王当政的第十九个年头(公元前307年)的春天,依据惯例,赵国政府召开了新年新任务动员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赵武灵王提出了他酝酿许久的施政纲领——胡服骑射。这场大会在信宫一连召开了五天,但并没有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鼓舞人心的大会。众大臣对赵武灵王的改革计划表现出了同仇敌忾的架势,要么激烈反对,要么沉默不语。赵武灵王循循善诱、反复劝说,但无论怎么做工作,都无济于事。赵武灵王每提出一个改革的理由,众大臣就能提出一百个反对的理由,而且大臣们之间相互支援,使反对意见看起来无懈可击。当反对的声音形成一种气场,即便那些原先不是十分反对的人由于身在其中也会丧失判断的能力,不由自主的加入到反对者的行列。这个过程非常奇怪,不受理智的限制,完全是一种无意识地过渡。据说股市交易市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很早就研究过这种现象,称之为“乌合之众”,容格由此发现了“集体无意识”。

反对的力量会随反对人数的增加呈指数级上升。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比如说一个人的反对力量是1,那么两人的反对力量加在一起就能大于2。人在表达意见的时候有一种从势效应,赵武灵王何其精明,也发现了这个效应,只不过他没有写下来。虽然大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赵武灵王至少看出众大臣中谁是中坚分子,谁是跟风分子,谁是以后工作的重点,谁可以争取倒自己一方。最后赵武灵王决定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