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杀熟”是历史转型的死结(第6/7页)

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生就有罪,谁让他们拥有造反能力呢。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防功臣都像防贼一样。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无关,但是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过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新朝建立不久,他就申请告老还乡。自己退休还不算,他还顾虑到儿子朱同将来也难保平安无事,就特地向朱元璋请求赏赐“免死券”。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松口:“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面对开国新皇必然会选择有能力造反和无能力造反这个信号进行分离并清洗,功臣们仅作出不造反的口头承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自己的承诺可信,功臣们应该交出兵权,在这种实际行动的承诺下,功臣们主动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皇帝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北宋开国上演的“杯酒释兵权”的大戏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

我们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了发动政变的能力,也躲过了皇帝的刀斧。但是对于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更何况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显然不能让皇帝安心。

比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太子李建成。为何李世民交出兵权还要面临被清洗的风险呢?

其实用经济学理论很容易解释这个现象。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

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没办法一起上交。

可口可乐的总裁宣称,即使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被毁,可口可乐凭借其无形资产也能迅速东山再起。同样,功臣们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

就拿韩信来说,虽然赋闲在家,类似软禁,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是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了发动政变的能力,也就真的保住自己的性命。像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清洗,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的。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高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绝对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