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与感性(第4/5页)

一个丈夫与一个妻子的不忠之举所导致的后果乃是截然有别的。男人的天性使其可能与妻子之外的女人发生关系,同时仍真诚地爱着他的妻子。一个有夫之妇则绝不可能在失德的同时,还可以保有其种种荣耀、高雅与得体的情感,那些是婚姻美满与家庭幸福的保障。

这一对女性贞洁之“自然性”的日益强调,对于父权制之思想基础的重构具有关键意义。在1700年左右,许多过去有关女性之依附地位的论述,已经遭到了更广泛的政治与哲学发展的质疑,《圣经》与父权论著作的地位,则受到了方兴未艾的对于真理之“理性”认知的挑战。那种不变的、天命的家长秩序,因为詹姆斯二世的退位,以及政治与社会关系中契约论的兴起而遭受了致命打击。最后,现存的社会理论面临着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之挑战:宫廷影响的式微,都市生活的日益重要,以及新的商业、传播与社会组织方式的扩张。

关于男性之优越性的论述也相应地不断演化着。早期对于父权制与性别的理解,本质上基于一种有关人类之缺陷性的神学观。尽管当时的人们都具有歧视女性的倾向,他们仍然一直暗示,尽管女人比男人更为孱弱,两性在心理与生理上还是具有基本的共性。不过到1800年左右,《圣经》中有关女性依附地位的事例已不再作为一个通常的出发点,有关原罪与女性孱弱的神学亦然,甚至古典医学理论也不再重要,其强调男性与女性之身体虽然相近,但其“体液”之平衡却存在差异。上述这些观念从未完全消失,只不过事到如今,人们要追究两性差异的根基,更倾向于求诸有关两性及社会关系之演化与目标的人类学和史学理论,以及有关两性之心灵及身体差异的无可置疑的生物学事实。

在某些领域,新的思维方式会容许更大的平等,显例即是女性的公共写作日益被接受(虽然进程较慢),而在早先,这被认为完全是女性的禁区。然而在两性关系领域,结果则与之相反:男性与女性所谓的性别特征之差异乃得到了强化。人们依旧普遍相信,如果赋予女性更大的性自主权,就会产生混乱。结果是,对于人性的诸种新的描述往往维护这一基本的原则。它们经常强调贞洁在两性那里都是值得期望的,不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这都是通往至高幸福的途径。另一方面,它们也经常承认男人往往更为淫乱。此外,它们几乎总是认为,女人的自然状态就是保持贞洁。正如影响极大的道德家约翰·布朗1765年之所述,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女性那显而易见的“身体之精致”与“心灵之淑慎”,“女性的贞德才会从其最为有力与牢固的根基之上产生出来”。类似的关于女性天生正派的基本说法,也见于让-雅克·卢梭这位18世纪后期伟大的论述自然与习俗之理论家,成为了其影响深远的学说之关键部分。

这种将女性贞洁之观念逐渐自然化的倾向,强有力地塑造了其后有关女性行为举止的典范标准。与此同时,因为两性之间的交谈逐渐被视为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部分,并且当时也要求女性参与到跟男性的社交,因此她们得相应地展现出更为优雅的外在举止,以体现其所谓更优越以及无性的道德。在18世纪末,女权主义者愈发愤怒地指责,她们眼中女性气质之无知与做作的行事规范,乃是由这种双重压力所导致的。玛丽·海斯宣称,这完全不合理,男人们“煞有介事地谈论着女性的美德,并且似乎还根据他们的标准,将此视为维系社会的主要纽带,可是他们又毫无顾忌地打破这一纽带”,靠着卑劣的欺骗伎俩。女人们被“那种关于女性美德的错误观念贬低了”,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抱怨说,“女人,孱弱的女人啊!从小的教育使她成为了感性的奴隶,又被要求在那些最难以忍受的场合中抵抗那种感性。”正如机智的(终身未婚)历史学家露西·艾金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