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第2/12页)

在以秦家人为首的渡来人集团的辅佐下,仁德天皇开始对全日本,尤其是自己执政的中心大阪地区周边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基建工程。

首先被造起来的是一座大堤,名字叫做茨田堤,作用是根治了淀川的年年大水,同时也使周围的大片肥沃土地能被有效利用。

接着,在秦家的帮助下,仁德天皇又在大阪猪甘津上,架起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座桥。

然后他还把大阪周围的交通干道整修一新,以便让物流更加通畅。

三年后,仁德天皇登高望远,发现三年前自己曾经宣布免税的那块地方,现如今已经到处都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高兴地笑了。

综上故事所述,仁德天皇在死后得到了一个在那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天皇能得到的高端谥号——仁德。

但事实却绝非如此,或许仁德天皇的政绩是确有其事,他真的造过大堤,也真的造过桥修过路,可你要真跟我说他是个有仁有义、忧国爱民的住茅草屋的仁君,那我只能回你俩字:扯淡。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大仙皇陵么?就是仁德天皇的陵寝。

试想,一个愿意住在茅草房里且看到农民吃不上午饭就立马宣布免税的仁君,可能会动用大批民力,花上十几年时间给自己造一座坟么?

千万别跟我说大仙皇陵是在天皇死后由人民群众自发起来给他修建的,用膝盖琢磨一下就明白了,这皇陵铁定不会是在天皇死了之后才开始造的,不然造上十几年那尸体早就烂得没法要了。那玩意儿肯定得是在天皇活着的时候,由他选个地方,再由他找人监工、施工,最后尽可能地赶在他死之前完工,等他驾崩了,风风光光地抬进去,到阴间继续当他的九五之尊。

其实这也实属正常,中国的皇帝几乎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我觉得实在没必要为了掩盖什么而去刻意彰显仁德天皇那份未必存在的仁和德,他不过是一个公元4世纪还非常落后的岛国的国王,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会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我们既没有资格去指摘责备,也无需跟着潮流一块儿唱赞歌,只要非常淡定地还原历史就好。

仁德天皇驾崩之后,履中天皇继位,也就是倭王讃。

倭王讃(履中天皇)出使东晋,在见过安帝之后,献上了贡品,便回去了。没有人明白这帮日本人到底有什么目的,大家只当是普通的藩国朝贡。

但这情况似乎又有些不对,因为毕竟距上次倭国来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不光日本人改了朝,就连中国人也早已换了代,依照汉魏的惯例,你给完贡品之后,总该讨一个封赏吧?

可倭国使者却什么都没要,连回赏都没来得及拿,只告诉了晋安帝司马德宗以及诸位大臣自己来自倭国,奉的是倭王讃的命令来建康上贡的,之后便匆匆离开,赶回倭国去了。

这还真有点雷锋叔叔的风范。

八年后(公元421年),倭王讃再度遣使来到建康,献上了贡品。

这会儿的中国龙椅上又换了一拨人,司马家族的晋朝在经过东西两代之后终于灭亡,全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而建康,则正是南朝刘宋的首都,皇帝是宋武帝刘裕。

此次来朝,和上次一样,倭国人依然是报过名号,放下礼品,转身就走。

然后被刘裕给叫住了。

刘裕表示,你们倭国人在大洋彼岸,却不辞万里地跑来上贡,实在是诚心可嘉,所以朕打算赏你们点东西,说吧,想要啥?

倭国人却摇了摇头,说我们什么也不要,我们就是代表自家大王来送礼的,而且我们大王也特地嘱咐过了,让我们送完就走,别给人家添麻烦,也绝对不能要别人的回礼。

说完,便告辞了。

望着使者们那远去的矮小背影,刘裕有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