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

继一与之后,中日两国官方外交的再度展开,是在公元413年。

话说这一年春夏交接的时候,一行来自倭国的使者,抵达了首都建康。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东晋时代,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

这个司马德宗据说是个弱智,连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整不明白,堪比当年西晋时的那位问手下饥民没饭吃为何不喝肉糜的惠帝司马衷,所以当时东晋的政治大权基本都落在王公重臣们的手里,朝外的许多将军也多拥兵自重,这其中就包含了后来取代东晋自立九五的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此次遣使而来的倭国国王一般被认为是日本的第十七代履中天皇。而中国人也给他起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名字,叫讃,史称倭王讃。

倭王讃的父亲是仁德天皇,此人乃是日本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几乎没人不爱他。

这主要得归功于那本万能的《日本书纪》,在该书中,仁德天皇几乎被描绘成了一个集天下所有明君优点于一身的伟大君王,堪称日本早期历史中的红太阳。

在仁德天皇即位之前,便发生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且说应神天皇有好几个儿子,其中被立为太子的并非仁德,而是王子菟道稚郞子,只是这位菟道稚郞子殿下觉得自己并没有继承大统的能耐和觉悟,所以便一心要把王位让给弟弟大鹪鹩尊。

但大鹪鹩尊不肯,他坚持认为王位就是哥哥的,自己永远是辅佐王兄的臣弟,所以坚决不能接受,于是兄弟俩便开始互相谦让了起来——这些情节我估计八成是从中国历史里山寨来的,至于是哪段我不知道,或许是伯夷叔齐,或许是其他兄弟谦让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什么的。倒不是我寒碜人家,只因为这无凭无据而且还原度那么高,实在是让人不得不犯点嘀咕。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实事求是,那就是过程尽管可能是山寨的,但这结果,则多半应该是原创的。

话说在数度让位都无果的情况下,菟道稚郞子为了让国家能有一个更好的储君,更美的明天,毅然决然地操起了一把刀,往自己的脖子抹了过去。

他自杀了。

这样一来,继承人便只能是大鹪鹩尊了。

说句实话,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确实猜中了过程,但我真的没有猜到结局。

就这样,大鹪鹩尊含着眼泪坐上了宝座成为了仁德天皇,他发誓要当一个明君,好让哥哥含笑九泉。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成为一国之君后,仁德天皇并没有搬进早就为他准备好的豪华宫殿里,而是在今天大阪府地区的周边让人造了一间小屋,而且还是茅草屋,然后住了进去。而且,仁德天皇的穿戴打扮,也跟一般农民无异。

虽说自己勤俭,但天皇对老百姓却非常大方。

据传有一天,仁德吃过午饭微服私访,发现大白天田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便问随从,说农民们都去哪儿了?

随从回报,说现在正好是饭点,大伙都在家里准备饭呢。

仁德天皇看了看四周,琢磨了一会儿,表示不对。

为何没有炊烟?

做饭生火必然有烟,但此时的田间却是一望无际的高可见度,这让天皇起了疑心。

最后经过调查,天皇才明白,原来当地的农民因为家里穷,普遍每天都只能吃一顿饭(当时日本人一般没有吃晚饭的习惯),所以每到午餐时刻,大家都只能以休代饭,在家干躺着睡一会儿,以避免体力流失。

天皇知道后非常痛心,觉得自己没能当好领导人,弄得子民连午饭都吃不上。于是当下便下发了一道圣旨,免去了这块地方农民的三年赋税。

除了爱民为民之外,仁德天皇搞经济建设也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