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福祸相依的母子关系(第2/8页)

其二,孝圣之福。

福从何而来?是金口玉言。说熹妃有福,不是市井传出来的,而是她的公公康熙帝所说。事情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十二日,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胤禛把父皇康熙帝请到雍亲王住地狮子园,赏牡丹花,其时,12岁的弘历随父王一同觐见康熙帝。康熙帝看见这个孩子长相俊美,又聪明伶俐,十分喜爱。弘历也很做脸,给爷爷背诵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点儿不磕巴地背诵完,康熙帝大喜,感到后继有人,十分高兴。于是,说了一句语惊四座的话,说弘历“福将过予”(《乾隆帝御制诗文集》)。就是说,这个孩子的福气将超过我。然后,他命令雍亲王妃,把弘历亲生母亲叫来,要看看。熹妃就这样,第一次拜见了自己的公公康熙帝。康熙帝看到熹妃之后,有什么反应呢?资料《清代后妃传稿》这样记载:“皇祖连谓之有福之人”。

这个女人做了42年的享福太后。雍正帝去世,她虽然失去了丈夫,但是,她的儿子做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比之以前,就更加享福了。主要表现是:

1.多次在儿子的陪伴下游山玩水。乾隆帝喜爱出巡是有名的,有好多微服私访的记载。其实,乾隆帝每次出巡,都是打着孝敬母后的旗号。《啸亭杂录》记载:“纯皇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四次南巡: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共四次出巡,总天数近500天。三次巡幸五台山: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共三次,达到100余天。四次东巡泰山:乾隆十三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共四次,达到180余天。两次巡幸盛京,也就是沈阳: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共两次,达到260天。此外,乾隆帝还陪着母后到避暑山庄29次。可以想见,每次出巡,浩浩荡荡,朝廷要花费大量银两,地方官还要极尽报效之能事,使得太后享尽了人间富贵。

2.太后过生日,靡费无度。熹贵妃做皇太后时是44岁,之后,她做了42年太后。在宫里,儿子给她做了几个十年整寿:乾隆十六年六十大寿,乾隆二十六年七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八十大寿。每次整寿,宫廷内外,大加庆祝,靡费无度。这样看来,熹贵妃确实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福之人。

叫板雍正的宜妃娘娘

为皇帝生了龙子,又费尽千辛万苦侍奉皇帝,得到丰厚的回报是正常的,尤其作为老皇帝的后妃,嗣皇继位后,应倍加尊崇。可是,清代宫廷中,却发生了“母以子贱”的怪现象。

这就是康熙帝宜妃,姓郭络罗氏,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初赐号贵人,康熙十六年即册封为嫔,曾生有皇五子允祺(亲王),二十年即晋为宜妃,二十二年生皇九子允禟,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允禌,资历很深。三个皇子中,皇九子允禟是让宜妃最不省心的一位。

允禟从懂事时起,就不甘心一生只做一位无权无势的王爷。相传,他曾对亲信秦道然、何图等人说,他母亲妊娠时得了一场病,梦见真武菩萨赐给她一个日轮状的红饼,吃后病就好了,胎儿也安稳了。又说他幼时耳后生痈,病重昏迷,忽听得一声巨响,睁眼看时,只见室内梁宇之间有许多金甲神将,病竟不治而自愈。他这样神化自己,说明对大位有非分之想。

可是,允禟才智平庸,难成大器。于是,他便转而拥护皇八子,不成之后,又企图拥立雍正帝同母弟允禵。曾有个叫蔡怀玺的人散布流言,说“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暗示十四王爷做皇帝,并让宜妃做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