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皇亲国戚,福兮祸兮

因为皇帝的后妃没有定数,所以后妃的娘家人更是复杂众多。他们的女儿、姐妹进入宫廷,不管是否已经得宠,都可以荣耀乡里。但是,作为皇亲国戚,他们具备了最高的国民素质吗?他们知道怎么保持住这份荣誉,并荣宠不衰吗?

1.欢天喜地承皇恩

恩赏扶持

清代皇帝对待外戚,采取严格而严厉的态度。当然,既是娶了人家的女儿,就要礼遇外戚,这是人之常情。皇帝在为皇后抬旗的同时,也同样对皇后的母家加封晋爵,这样才能门当户对,保住皇家的颜面。

除了金银玉宝的大肆赏赐外,还有礼遇皇后母家的各种礼仪,诸典籍之中均有记载。

以慈禧太后为例,她为贵人、嫔、妃、贵妃时,其母家一直为镶蓝旗满洲不变,而咸丰崩御,其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大统,慈禧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根据“皇太后、皇后丹阐(清语,母家之意)在下五旗者皆抬旗”之惯例,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十八日颁上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这样,慈禧太后的母家就由下五旗的满洲,一跃而为上三旗的首旗了,可谓身价陡增。

对于外戚的封赠最关键的就是封爵。从现有资料看,有一等承恩公、三等承恩公和男、子等品秩。

封一等承恩公的有孝昭皇后父亲遏必隆、孝敬皇后父亲费扬古、孝圣皇后父亲凌柱、孝贤皇后父亲李荣保、孝仪皇后父亲清泰;封三等承恩公的有孝慎皇后父亲舒明阿、孝静皇后父亲花郎阿、孝贞皇后(慈安)父亲穆扬阿;封一等侯的为孝和皇后父亲恭阿拉;封一等男的是孝全皇后父亲颐龄等等。

皇帝对自己的老丈人,会像平常人那样,毕恭毕敬的吗?当然不会。老丈人也好,大舅子也罢,见了皇上,不仅不可以摆谱,相反还要下跪称臣,甚至称为奴才。这就是君臣关系。

可是,不管怎样,女儿嫁到宫里,皇帝成为女婿,也是一件荣耀乡里,人前显胜之事。所以,大凡入宫的女儿家人,能与皇家结亲,自然满心欢喜。

皇帝对后妃娘家人的赏赐是经常性的,随时会有。不过,大多数奖赏并非出自皇帝,而是诸位后妃对自己本家的惦记。如慈禧太后在宫里就经常会想到住在方家园的母家人,不时令宫中太监甚至宫女拿一些吃的、用的等去娘家布赏,有时是正大光明赏赐,有时则是偷偷前去,不便告知他人。不过,这也只是那些有权势的后妃才可做到,按规定,后妃是不可以随便向娘家拿东西的。

说起来,皇帝在婚姻选择上,也是十分重视门第观念的。因为那些名门贵族的女儿会很有气质,而且也稍显门当户对。所以,后妃们入宫后,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她们的娘家人。谁的娘家人有身份,谁当然就最有面子了,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清初顺治帝在婚姻上并无自主权,其皇宫中的女子,多为博尔济吉特氏。元后,也就是废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同样也是。此外,悼妃、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等都是。这其实是母亲孝庄文皇后的有意安排,她为了巩固本家在宫中的地位,以便将来平衡权力时,博尔济吉特氏有着更多的话语权,可谓用心良苦。可惜,顺治帝并不认可他母后的这种做法。

康熙以后,满洲门阀贵族逐步代替了外番蒙古后裔在宫中的地位。我们不妨从其后妃娘家的身份上加以分析。其4位皇后中,孝诚皇后的母家是满洲正黄旗辅政大臣索尼之后,父亲为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孝昭皇后是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是佟佳氏,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这些后妃的母家人都是名门大姓和贵族。这些女子的入宫其实更多带有政治的含义,是各派政治势力在宫中角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