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辟时期的德国 (1815—1848年)(第2/5页)

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尽管一些政治趋势才刚刚萌芽,但它们仍在发展,并逐渐形成了19世纪中后期的党派政治格局。自由主义的发展相当重要,它比起18世纪的讨论小组的观点更加具有政治形式和色彩。德国北部的自由主义者更为保守,他们的戒心较重,希望恢复旧时庄园的各项权利;而南部较为激进,专注理论的自由主义者则试图创立新的宪法,或通过有效的法规来保护个人自由并限制领主的权力。这两种自由主义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人将德国的自由主义者都看作是进步的、急功近利的中产阶级企业家,并试图开创新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看法是错误的。19世纪早期的德国自由主义者大多数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职业的中产阶级,而非有财产的中产阶级,虽然这两者并不矛盾。而这样的中产阶级,并非充满活力、要求社会彻底改变的商人。这种自由主义,也不同于民族主义。若是以为德国政治的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产生的,那就陷入了目的论和事后诸葛亮式的错误。不过,政治思想和诉求常常混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主张。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帝国内的贸易壁垒应当废除,而浪漫主义则怀有守旧的民族主义,对理想化的中世纪德意志帝国无限崇拜,更有甚者沉浸在所谓的德意志狂热(Deutschtümelei)中,对一切德意志的事物大加赞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在类似1832年5月举行的哈姆巴赫节(Hambach Festival)这样的欢乐气氛中,还能看到更为广泛的大众激进主义,约2.5万至3万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进行政治演讲。但建立人民主权的德意志共和国的呼声并未得到回应,没有协议规定应当采取任何政治行动来达成这一目标,高呼新闻自由的类似组织也只是存活了短暂的时间。这一时期的天主教也开始通过政府行动来宣传教义。同时,也是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的,一些更为激进的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图20 慕尼黑大学的开学典礼,1826年。慕尼黑巴伐利亚州府档案馆藏。

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倾向仍然是极端保守主义。1830年爆发的法国七月革命引发了德国的社会动荡,政治骚动在哈姆巴赫节中相当明显。1832年梅特涅恢复了《卡尔斯巴德决议》,并增加了六项措施,禁止集会并限制结社自由。反对的观点被夸大,尽管有滥用权力之嫌,邦国议会仍然通过了一些措施。1834年又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试图加强新闻审查并控制大学教授和学生。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引发的矛盾和摩擦却最终超出了这些政治压迫所能控制的范围。

文化上,这个时期看起来也处于过渡阶段。在普鲁士,洪堡开创了中学和高等教育改革后,教育体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德意志邦国培养了一批受过良好欧洲教育的现代劳动力(虽然天主教邦国普遍落后于新教邦国)。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德意志大学培养了高质量的毕业生,同时也处在许多研究领域的前沿,在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法律、神学和语文学等领域均有卓然的成就。弗里德里希·黑格尔(Friedrich Hegel)的观念论哲学体系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心向往之。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将历史视作“世界走向自我意识”的过程,它结合了犹太基督教的思想,从原初的整体,经历分裂和衰落,最终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和谐和重新统一,从更为现代和世俗的角度强调了西方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传承延续的经验性事实。对于历史发展的关注在其他领域也十分显著,比如历史法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