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刘备寄寓荆州(第3/4页)

徐庶提起卧龙,刘备对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刘备不久前曾拜访了名士司马徽,司马徽也向他推荐过这个名叫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的人。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正是刘备要找的人,刘备的心里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渴望马上见到他,刘备对徐庶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徐庶听了摇摇头,对刘备说:“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到诸葛亮的住处走一趟。”

徐庶和诸葛亮是好朋友,对诸葛亮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告诉刘备诸葛亮正隐居在隆中,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刺史部琅邪国阳都县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这一年曹操已经27岁了,按照之前的说法,陶谦这些老字辈算是公元2世纪的“30后”,刘表、袁绍是“40后”,曹操是“50后”,刘备、吕布是“60后”,司马懿、周瑜是“70后”,而诸葛亮跟孙权、曹丕都属于“80后”。

诸葛亮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的司隶校尉诸葛丰,他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当过泰山郡郡丞。诸葛亮有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哥哥名叫诸葛瑾,少年时代曾到洛阳游学。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名字、年龄不详,弟弟名叫诸葛均,比诸葛亮小三岁。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照顾他们姐弟的生活,远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续了弦,这位继母姓氏不详,但孩子们对她都很孝顺,尤其是诸葛瑾,因为孝顺继母而为人称道。不幸的是诸葛亮八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好在诸葛亮还有一个叔父,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了帮助。

这个叔父名叫诸葛玄,是个有本事的人,跟刘表、袁术都是朋友,他应袁术的邀请担任豫章郡太守,上任的时候诸葛玄带上了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诸葛瑾则在家乡侍奉继母。但诸葛玄后来死在了任上,临终前将诸葛亮等托付给好朋友刘表照料,大约在建安元年(196)前后,诸葛亮姐弟到了荆州,刘表还算念旧,安排他们在襄阳居住。

对诸葛亮来说,下一步何去何从成为新的人生难题。值得庆幸的是,他的两位姐姐很快都分别完成了婚事,她们所嫁的对象都是荆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其中大姐嫁给了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山民。诸葛亮则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山村里过着耕读的生活。在汉末隐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种风尚,得时则行、不得时则退而息意,面对社会动荡和人身无法保全,一部分士人自动退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诸葛亮显然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来隆中只是看中了这里幽静的环境,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他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变化。

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庞德公是荆州名士,经他的介绍、又拜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在司马徽的私学里诸葛亮结识了庞德公的侄子庞统,还有向朗、尹默等人。

有庞德公的指点,加上司马徽的进一步教导,诸葛亮学业进步很快,由于没有官学程式化的教育束缚,诸葛亮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灵活,除当时读书人必不可少的经学外,诸葛亮还广泛涉猎了诸子百家,其中对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诸葛亮显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读书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他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

刘备去找诸葛亮,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待时而动,按说这是个顺理成章的相遇。但是刘备却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试探刘备的诚意,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做好出山的打算,更没有想好要辅佐刘备,所以还在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