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太子晋(第3/4页)

太子晋这一番话说出来,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听得周灵王有些发愣,也有些烦。发愣是因为儿子这么有学问,烦是因为自己急着部署拦水工程,没工夫在这里听儿子讲大道理。

“打住打住,你说的这些,都是老聃那一套,在我这里不管用。”周灵王直接拒绝了,心说按照你的说法,水来了就等淹死,地震了就等砸死,那我这个王还当个什么劲?

最终,周灵王还是堵塞了谷水。至于后果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不加妄断。

【叔向的马屁】

尽管没有能够劝阻父亲,太子晋还是因为那一番谏言而名声大噪。

因为洛邑一带水灾,到了当年秋天,晋平公决定派人前往王室慰问以及询问需要什么支援。由于六卿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总之没人愿意去,只得派上大夫叔向前往。

“主公,我去没问题。不过,我想请师旷同去。”叔向没有推辞,不过提出一个要求。

“为什么?”晋平公问。

“我听说太子晋非常有才华,他的老师老聃更是学问极深,我想会会他们,可是又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因此请师旷给我助阵。”叔向原来是想会太子晋,担心自己对付不了。

“那好吧。”晋平公同意了。

师旷是什么人?竟然叔向都要请他助阵。

师旷,晋国的大夫,同时也是晋国首席乐师。此人的学问深不可测,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过有一点,师旷是个瞎子。至于师旷,后面再说,此处放下。

叔向和师旷来到了伟大首都,首先拜见了周王,表达了晋国对于伟大首都发生水灾的问候,表示“中央有难,八方支援”,王室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晋国一定全力帮助首都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幸福家园。

周灵王挺感动,不过也没客气,让人开了清单,请晋国支援。无非是粮食若干,布匹若干。

见过了周灵王,叔向去见单靖公。晋国人都知道,到了伟大首都,见不见周王没关系,单家是必须要去的。

叔向带着礼品到了单家,单靖公连忙迎了进去。收了礼品,单靖公设宴招待叔向。尽管和晋国公室关系非同一般,单靖公并没有傲慢地对待叔向,他非常恭敬,并且按照周礼来接待他。

席间,单靖公并没有跟叔向套近乎,整个宴席,两人谈论的就是《昊天有成命》这首诗。临走,送行也没有出城。

一切都是按着规矩来的,都是那么正规,令人无可挑剔。单靖公真的是这么一个严肃的人?单靖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晋国权力斗争激烈,自己一定不能跟他们走得太近,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

单靖公不是与晋国公室关系密切吗?怎么还怕卷入晋国的权力斗争?单靖公很清楚,单家与晋国公室的关系不可能永远那么近,晋悼公之后已经明显疏远了许多。

单家和叔向刻意保持距离,可是叔向却想和单家套近乎。整个宴席期间没有机会,这让叔向有些失望。

走的时候,单靖公的管家送叔向出城回国宾馆。

这个时候,叔向找到了机会。或者说,这时候再不套近乎,就来不及了。

“哇噻,邪了门了。”叔向开口,一惊一乍,把单家管家听得一愣。

“那什么,什么东西忘在我家了?”管家问。

“不是,我听说‘一姓不再兴’,姬姓就应该衰落了。可是如今周朝好像又要兴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单公这样的人啊。”叔向开始拍马屁了,这个马屁一定要拍好。“过去史官尹佚曾说过‘举动以恭敬为最,治家以俭朴为最,品德以谦让为最,处事以多问为最’。单公待我以礼,这些都做到了。他的房屋不高大,器物不华丽,是俭朴;行为谨慎小心,内外整洁齐备,是恭敬;宴饮和餽赠都不超过上官的规格,是谦让;宴请的礼仪都仿照上官所为而施行,是多问。像这样,再加上不拉私人交情,不附和众人送出城郊,就能避免招致怨恨。治家俭朴而举动恭敬,品德谦让而处事多问,并能避免招致怨恨,用这样的大夫来辅佐朝政,周朝还能不兴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