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楔子

15、16世纪,欧洲国家乘着大航海的东风来到了东亚地区。他们赫然发现庞大的朝贡体系已经盘踞东亚数千年。除非欧洲国家接受游戏规则,成为中国的藩属,不然就会被排挤在体系之外。

欧洲人很快就发现,在中规中矩、似乎无懈可击的朝贡体系下面,东亚存在蓬勃的贸易王朝。他们完全可以把朝贡和贸易两项内容剥离开。而葡萄牙就是借此成功进入东亚,开始腐蚀朝贡体系的第一个欧洲国家。

葡萄牙不是琉球,它拥有巨大的优势。首先:葡萄牙作为海外扩张的先驱者与航海大发现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有着丰富的贸易经验与可观的贸易船队。更为重要的是,葡萄牙拥有遍布世界的贸易网络。飘扬着葡萄牙国旗的船只游弋于非洲海岸,操葡语的商人叫卖于欧洲和拉美各市场,葡萄牙的船队甚至在直接穿越太平洋,从美洲向西,前往欧洲。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只是葡萄牙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其次,白银是东亚国际体系的通用货币,而白银正是葡萄牙过剩的东西。葡萄牙在非洲、美洲的大规模殖民扩张,发现了大量的贵金属矿产。加上殖民者在海外的掠夺所得等,黄金与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向葡萄牙本土。同时欧洲在16、17世纪本身黄金与白银的开采量激增。英国率先实行了货币的金本位制度,法国、德国等国家跟进。这样就导致了欧洲白银的进一步过剩。

这种贵金属的互补关系在当时的贸易环境下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极端稳固的国家,人们自给自足。而中国生产的茶叶却是西方的生产必需品(这一点在印度没有试种茶叶成功的时候尤为突出),它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在西方的市场也极端强大。欧洲却无法拿出可以与之竞争的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葡萄牙商人就想到利用中国对香料、木材等非洲和东南亚特产的有限需求,进行纯粹的中转贸易。他们所能够依赖的是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

葡萄牙需要的,就是从中国获得商品。最开始,葡萄牙想尝试正常的国家关系,结果发现如果不甘做明朝的藩属,就没法合法地购买中国商品。葡萄牙不愿意这么做,况且正常朝贡体系下获取商品非常有限,满足不了中转贸易的需要。那怎么办?葡萄牙本身国力的落后,不可能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完全不具备撼动东亚朝贡体系的能力。好在葡萄牙很快发现官方体系之下的更蓬勃的体系的存在。于是,葡萄牙人在与明朝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努力失败后,巧妙地利用了朝贡体系的漏洞。他们埋头做买卖赚钱,回避对中国朝贡的问题。

因为不是正式藩属国,葡萄牙不能在中国获得固定、长期的居留。商人们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然而偷偷摸摸的、游击战式的贸易,并不能满足葡萄牙的贸易要求。正德十二年(1517),有葡萄牙船队在澳门半岛上登陆,借口船只搁浅,“借”块地方晾晒货物。明朝地方官员同意了。结果,葡萄牙这一借,就是四百多年。澳门成了葡萄牙在远东的一大贸易据点。起初,葡萄牙的澳门当局每年向中国地方官行贿,年均几百两银子,当作中国地方官府不驱赶葡萄牙人的代价。后来在一次行贿过程中,有其他官员在场,葡萄牙人塞钱如故。受贿官员急中生智,说是葡萄牙人递交“租金”。因此,葡萄牙人在没有任何正式协议,只是每年按照惯例交纳数百租金的情况下,霸占澳门。

没有“合法身份”的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存在,贸易活跃,侵蚀着朝贡体系。中国中央政府是知道的,几次想赶走葡萄牙人。康熙五年(1666)底,清朝重申严格的海禁,派出五六千名官兵组成的舰队封锁了澳门海域。葡萄牙人甚至产生了撤退的念头。谁知,第二年年初,两广总督卢兴祖派遣香山县知县姚启圣多次到澳门以许贸易为名,公然索取贿赂。葡萄牙人欣然交纳。拿到贿赂的卢兴祖不执行朝廷的迁海令,并且为免迁澳门上疏朝廷。顺便说一句,在澳门历史上,葡萄牙人对“贿赂”一词与“贸易”一样熟悉。他们与中国地方官的交往,贿赂公行,金钱帮他们化解了许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