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

那么,康熙皇帝本人的意愿如何?他生前想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呢?

根据雍正日后在《大义觉迷录》里的说法,康熙驾崩的当天,隆科多口述了遗诏,九阿哥胤禟听完,冲到胤禛的面前,叉开腿大剌剌地坐下,对即将登基的胤禛怒目而视;原本呼声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则装出悲痛万分的样子,夺门而出,跑到院外一个人依柱凝思,别人叫他,他理都不理;十七阿哥胤礼当天在大内值班,听到胤禛胜出后,竟然吓得擅离职守,飞也似的逃回府邸去了。其他皇子也惊愕异常,或惊讶或愤怒。权力赌局的胜负揭晓后,人生百态、世态炎凉,都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康熙刚死,二十几个儿子没有一点儿的悲哀,有的都只是得失的喜怒、对日后荣华富贵的打算。康熙生前教导的恩爱孝悌看来都没有植根诸皇子心中。

康熙显然也预料到了最坏的局面。为了防止胜出的胤禛为难或者迫害兄弟侄子们,他在临终前对胤禛说(胤禛自述的):“废太子与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皇长子胤禔和废太子、二阿哥胤礽在之前的皇位争夺战中提前出局,遭到禁锢。康熙不想二人遭到进一步迫害,所以特地“保”了二人。同时,康熙不希望废太子一系彻底沉沦,还为废太子的儿子讨封。康熙也知道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闹得关系紧张,临终前还要挣扎着打好招呼。

父皇的面子,胤禛还是要给的。所以,大哥胤禔和二哥胤礽在雍正年间得以善终。胤礽的二儿子,胤禛也给封了王,不过舍不得封亲王,降一等封为理郡王,算是打折扣执行了康熙的遗愿。至于那些康熙没有关照过的兄弟,胤禛登基后就不客气了。胤禛登基后,不允许所有兄弟的名字用“胤”字,强迫改为“允”字。兄弟们都遭到了严密监视,十四阿哥被派去守陵,形同软禁;八阿哥胤禩被革除宗籍,称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也被革除宗籍,得名“赛思黑”,前者是“狗”后者是“猪”的意思。

康熙临终前希望儿子们能够和睦相处的愿望,也落空了。就像生前,阿哥们都争着孝顺康熙,死后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悲伤一样,康熙生前,阿哥们都忌惮他的权力、言听计从,他一旦驾崩,就没有人再听他的话了。在皇位继承战中失败的阿哥们不会听康熙的话,胜出的胤禛更不会听。

事实上,康熙还活着的时候,阿哥们就觊觎皇位,展开明争暗斗。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恶化了政治风气和清朝吏治。有史家将康熙后期的夺嗣之争,认定为吏治由好变坏的根源。

二十多位阿哥中,参与皇位争夺的主要有九个人: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史称“九子夺嗣”。随着力量的分化组合,九阿哥和十阿哥转向支持八阿哥胤禩,形成“八爷党”;十三阿哥支持四阿哥胤禛,形成“四爷党”。十四阿哥胤和四阿哥胤禛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却倾向八爷党,同时又想自己当皇帝,姿态比较游离。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三人,年纪最大,资历也老,交接朝野大臣,拉帮结派,互不相让。至于其他阿哥,有的因为年纪太小,自知无望,就选择在各个帮派之间虚与委蛇;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等人虽然有可能争位,但料想争不过开头的几位兄弟,对皇位断了念想,态度超然,一心就想当着王爷。如此混乱的派系,怎么能让兄弟们保持良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