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内禅:孝治语境下的皇帝不孝风波

淳熙十六年(1189),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赵昚宣布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身心疲惫只是赵昚退位的原因之一,主要原因还是太子赵惇的逼位。

赵惇是赵昚的第三个儿子,赵昚当初认定这个儿子品行出众,“英武类己”,毅然破格封他为太子。事实证明,赵昚看走了眼。赵惇是个“表演艺术家”,在父皇赵昚面前,赵惇毕恭毕敬。赵昚高兴的时候,赵惇也形动于色;赵昚遇到烦恼的时候,赵惇也随着愀然忧见于色。但他不是真的和父亲同喜同悲,而是一味揣摩迎合。表演得久了,赵惇的太子地位也就完全巩固了,他的心理也起了变化。当赵惇迈过四十岁门槛的时候,他着急了。赵昚的身体一直很好,如果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下去,赵惇即使如愿登上了皇位,也做不了几年皇帝。

于是,赵惇经常有意无意地在赵昚面前露出自己的满头白发。尽管侍从和官员们纷纷向赵惇进献黑发的特效药,但赵惇都拒绝使用。他就是要让父亲知道:儿子已经白发上头了,也应该做皇帝了。赵昚特别反感赵惇的做法。他本人也做了几十年太子,也是在不惑之年登基的。有一次,当太子赵惇故意暴露自己的白发时,赵昚忍不住发火了。他严肃地对儿子说:“人多生几根白发,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能证明一个人的老成稳重。”这么一来二去,赵昚、赵惇父子心里留下了阴影,父子关系不那么和谐了。

淳熙十四年(1187)十一月,赵昚决定来个了断。他创建议事堂,下诏由皇太子赵惇参决庶务,让大臣们将政务都呈送给太子。这是他公开表示要将皇位让给赵惇了。赵惇喜出望外,立即开始总理朝政。当时大臣杨万里上疏力谏赵昚,同时上书赵惇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赵惇闻之悚然,但强烈的权力欲促使他毫不停留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

一年多后,赵昚正式召集三省、枢密院执政大臣,告知欲行内禅之举。群臣都交口赞同这意料中的结果。知枢密院事黄洽却一言不发。赵昚感到奇怪,点名征询他的意见。黄洽回答说:“太子可负大任,但太子妃李氏不足以母仪天下,还望陛下三思。这本不是微臣应该说的,但既然陛下询问,臣不敢不答。恐怕他日陛下想起臣的这番话时,却没有机会见到微臣了。”赵昚沉默不语。他不是不知道种种隐患,可他希望自己的退位能够调和父子关系。

事态发展证明,赵昚的希望是一厢情愿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