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健锐营走出来的八旗后人 吴淑华口述(第4/6页)

我家那时房子多,有三十几间,让我婆婆给卖了,她后来就买了一套11间的,住在一起,我俩单过。我婆婆自己有房租,一个月300块钱,公公已去世,她一人花,挺好的。1952年我到地质学会时挣180斤小米儿,后来就挣工资了,工作不错,钱也愿意怎么花怎么花,愿意买点什么就买点什么。我老头原在粮食局,后来不是出身不好么,调到石景山新村粮店,他是财经商业学院毕业的,原来当会计。他是1981年死的。

到了“文化大革命”,科协干部就都到河南确山干校去了,我自己没带孩子去,那时我的大儿子在河南农业部干校,小儿子在东北兵团,二女儿在新疆当知青,剩一个老头子在石景山,家里没人都走空了。在干校他们说我是地主的儿媳妇,批斗,我给家里写信,就不说我挨斗,要不他们心里不踏实呀。我确实是地主的儿媳妇,可我就是干活吃饭,也没剥削也没雇过工,什么我也没干过呀,后来斗着斗着什么也没找着,也就算了。我就管给干校同志们带来的孩子们买个本儿呀,组织他们跳个绳什么的,后来又上食堂。待了二年多,干校就都解散了,都回北京了。

回到北京来,说是哪儿送走的还回哪儿去,我就回了数学会。我们数学会有三个干部,那两人都回来了,我在数学学报是编务,科协让我回数学所领工资,可数学所已经让人把我顶了。我就到微生物所的托儿所,有三十多个孩子,我管做饭,给孩子买东西,所长有病老不上班,我就替所长开开会。数学所有一个主编,他的编辑部和微生物所的托儿所挨着,他在那儿讲课就看得见托儿所,有一天下大雨,别的孩子都接走了,就一个男孩没接走,我就让别人都走了,我留下来看着,等着他爸爸来接,正好这个主编从这儿过,问我你怎么还不下班呢?他说:“像你这样什么事都要做到头儿的人还不多,我这编辑部的稿子正没人管呢,我得上院里说说。”我就这样又调回了编辑部,这是(19)81年。

我家在地安门,天天早晨五点半离家出去,“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天天儿从中关村走回来。我这工作是收稿子,往出发,请人审,他审回来我再请二审,意见不同还得三审,一部稿子就这么来回转,反正一年发两三千封信,比如有人给稿子提意见了,我就把意见抄下来,您好改呀,您如果不同意,我再转告他,来回这么办,信都寄到我这儿来,我来回给传。最大的原则是他们彼此不见面,不知审稿者是谁。我还管来访登记。后来这刊物又出了英文版,我不懂英文,就又找了别人,可是稿子还是要寄到中文编辑部来,还是我收,我登记好了再转,就这活儿谁也不干,找不着接班人,我走了人家不接,就返聘了5年,后来人才交流,才找了一个华东师大数学系的年轻人,后来数学所搬家,到320路车站尽头,不在中关村了,我就回了家。现在退休5年了。

4.满族习俗

吴:满族管爸爸叫阿玛,管妈叫额娘,我们到北京,再叫阿玛、额娘也不好,和人家小孩玩不到一块儿不是,就改叫爸爸妈妈了。可是我大姐结婚,她比我大18岁,因为给的也是满族人,所以上她们家去呢,就还叫阿玛、额娘,这称呼就还使唤。

就拿北京说呢,管母亲叫奶奶,管奶奶叫太太。伯父叫大爷,伯母叫大大,叔叔叫爹,婶叫妈,排三叫三妈,排四叫四妈,跟现在就像差着一辈儿人似的。因为我大伯死得早,他没留下儿子,就把我的哥哥过继给他了,所以我们也随我哥哥,管我爸爸叫爹,因为叔叔叫爹。要是妯娌呢,二的管大的不叫嫂子,叫姐姐,大姐二姐,不许叫嫂子,这是称呼这一部分。

我们这姑娘啊,过年不给大人磕头,因为说我们将来有选娘娘的份儿,注171是预备娘娘啊,不能先磕头。还有老人互相看见,比如我公公和我娘家妈,两人见了,男亲家女亲家,不许请安行礼,站直了垂着手,一立正就完了,就都知道这是亲家,或者亲家婆婆和娘家爸爸,也是这么一立,没有行礼的。可是如果两个都是男的,比如我公公和我爸爸见面,就都要行礼,两个女的见面也都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