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6/28页)

注43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累迁郎中。出为陕西督粮道。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晋山东按察史。明年调江西,晋江宁布政使。二十四年(1898年)擢江西巡抚。越三载移抚江苏,历河南,加尚书衔,所蒞皆称职。二十八年(1902年)召为工部右侍郎……三十三年(1907年)授闽浙总督。居官垂二十年,不务赫赫名,然律己以廉,临下以宽,为时论所美。宣统三年(1911年)秋,鄂、湘、江、浙新军踵变,闽军乘之,将举事,使人要松寿,令缴驻防营军械,斥之,遂决战,初获胜,继乃大挫,愤甚,饮金以殉。事闻,赠太子少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节。(《清史稿》卷469,12787页)

注44 陆钟琦,字申甫,顺天宛平人,本籍浙江萧山。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宣统改元(1909年),晋布政史,三年(1911年)擢山西巡抚。到官未逾月,而武昌难作。钟琦语次子敬熙曰:“大事不可为矣!省垣倘不测,吾誓死职。汝曹读书明大义,届期毋效妇仁害我!”又曰:“生死之事,父子不相强,任汝曹自为之。但吾孙毋使同尽,以斩宗祀。”敬熙知父意决,入告母,母曰:“汝父殉国,吾惟从之而己。”……迟明变作,新军突入抚署。钟琦出堂皇,仆李庆云从,麾之弗去,且挺身出,先被戕。钟琦叱曰:“尔辈将反邪?”语未竟,遽中枪而殒。光熙奔救,亦被击死。叛军入内室,其妻唐氏抱雏孙起,并遇害。诏褒其忠孝节义萃于一门,予谥文烈。妻唐旌表。(《清史稿》卷469,12789—12790页)

注45 按该卷末之论曰:“武昌变起,各行省大吏惴惴自危,皆罔知所措。其死封疆者,唯松寿、钟琦等数人,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示天下以大节,垂绝纲常,庶几恃以复振焉。”(12790页)傅耕野语当自此来。

注46 赵尔丰(1845—1911),汉军正蓝旗人。是近代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兄弟四人中行三,二哥是《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1908年2月清廷命赵尔巽为四川总督,赵尔丰为驻藏大臣,但仍兼任边务大臣。1911年4月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清廷命赵尔丰接任四川总督,8月2日到任。当时四川正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赵尔丰奉朝廷之命予以镇压,造成“成都血案”。血案发生后,各地革命军闻起义,被看作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宣布脱离北京政府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但是局势并不稳定,12月军队哗变,军政部长尹昌衡平定叛乱,被推为都督。赵尔丰以总督的名义张贴布告以安定军心,却被怀疑兵变是由他所指使。1911年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成都皇城坝召开公审大会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杀害。以往赵尔丰一直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但近年来开始有不同意见,其争议首先是对他在任驻藏大臣期间功过的评价,其次是对他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的评价。

注47 《清史稿》卷469将松寿、陆钟琦、赵尔丰和端方等都列入一卷,都属辛亥革命时“殉难”者,但在该卷最后,又将所谓“关内本”和“关外一次本”中有关赵尔丰的部分作为附录,内容也确实较详,这大概就是傅先生表示不满的原因。按傅先生是学历史出身,显然熟读过《清史稿》和其他相关史料,所述松寿事,与史书所记大致不差。

注48 傅先生的父亲曾写《随扈西巡记》,讲随慈禧到西安的经历,其前言中有一句称:“迨至秋七月联军入京,孝钦皇太后及德宗后妃等仓皇出走,不侫闻信单骑赶至京西之贯市村,于是随扈西行抵长安”。(见傅耕野《随心集》,60页)这里提到的西贯市,在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中曾被一再提起,尤见《城郊编》最后一篇“京北回族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