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28页)

注34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由中国著名和平人士宋庆龄、郭沫若、彭真、刘宁一等十一人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并根据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国际和平保卫者的热诚建议,于1952年3月联名邀请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和平人士共同发起了这次会议。1952年10月2日—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7个国家的367位代表,还有列席代表和特邀来宾。会期11天,共有112位代表和来宾发言。为了庆祝这次盛会召开,中国邮电部在会议开幕当天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注35 贤良寺位于北京东城区校尉胡同,在明朝时是著名的“十王府”, 清雍正年间是怡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的王府,允祥死后,遵其遗愿舍宅为寺,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贤良寺内设藏经馆,广集经本,校勘编纂《大藏经》。乾隆二十年(1755年),贤良寺迁建于冰渣胡同(一称冰盏胡同)路北,正门开在冰渣胡同北边。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但仍规模不小,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寮房等。正殿前有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额“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灰筒瓦顶,还有乾隆皇帝御书心经塔碑。因贤良寺距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如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都居住于此,左宗棠进京也多次在此居住。又按,据印嘉佑先生阅稿之后补充:刚解放未建八宝山公墓之前,很多追悼会都在贤良寺或嘉兴寺召开(嘉兴寺即今厂桥的妇女干校),“文化大革命”之后才称为“遗体告别”。

注36 四联是理发店的名称。1956年7月,由上海迁京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4户理发店联合在东城区金鱼胡同开业,店名为“四联理发店”。

注37 天义顺,全名天义顺京酱园,原名叫天义成,是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老字号。1930年前后,因经营不善,该店转给了东来顺的财东丁子青,于是将“成”字改为“顺”,遂为京城著名的清真京酱园。天义顺经过丁子青翻修后,门面大为改观,兼经营得法,宣传有方,在同行中颇有影响。这就是八面槽金鱼胡同西口路北的“五味香”酱园,老北京人叫它天义顺。该店以保持特味见长,严格选材,操作精细,品种繁多,经常产的酱菜就有30多种。物美价廉,适合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注38 煤渣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南与北帅府胡同相通,北邻金鱼胡同。呈东西走向。胡同内原有美国圣经会、英文北平《时事日报》,东口北侧有基督教青年会旧址。1984年煤渣胡同东口的“中华圣经会旧址”即今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39 青年会,即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在东城区东单北大街3号,是一座红砖砌筑的3层小楼,占地360平方米。1911年,由美国人捐建。原会所已全部拆除。青年会借用东单北大街21号原基督教圣经会旧址办公。

注40 1949年10月25日,北京市军管会查封“中国”“民生”“军友”三家反动的私营广播电台。私营华声广播电台继续播音。1952年6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收购华声广播电台,从而结束了本市最后一家私营电台。《当代北京大事记》,20页、51页。

注41 傅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关纪新先生引荐给我的,特此致谢。

注42 引自傅耕野:《随心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