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1 需要说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访谈,尤其是深入访谈,并未被全部收入这套《北京口述历史》丛书之中。最近几年,我还与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区消失之前》《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大历史·小人物》等围绕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专著,已分别由北京出版集团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对常人春、常寿春兄弟的口述访谈,也正在编辑之中。

注2 《清世祖实录》卷24,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甲申;《八旗通志初集》卷23,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434页。

注3 清朝对禁旅八旗兵额长期保密,很难稽考。一说顺治年间约有八万人,乾隆年间为十万余人,见嵇璜等辑:《皇朝文献通考》卷179,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注4 《清朝经世文编》卷35。

注5 刘曾复口述收入本套丛书的《生在城南》卷,可参看。

注6 这里说的用黄布包着的东西,指的应是满族祭祖的渥辄库(weceku),即神主,俗称祖宗板子。满族以西为贵,祖宗板子都是供在西墙,但印先生对此已经没有印象了。

注7 沙板庄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南部。东起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西至东三环南路,北临北京化工设备厂,南抵南磨房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图》此处标有沙板街。东端至今之西大望路,西端约至今劲松二区东侧。20世纪50年代聚成村落。70年代末建劲松居民区,沙板庄农田被征用,此处遂被改造为平房住宅区,沙板庄农民也转为非农业户口。

注8 萨克达,即满语的sakda,是老、老者之意,还有另一意为母野猪(据[日]羽田亨编《满和辞典》,1938年国书刊行会)。

注9 八三四一部队,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中央警卫团,是负责保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一支警卫部队。1951年,公安二师更名为警卫师,第四团更名为第一团。2000年10月,改名为61889部队。

注10 北京叫“福寿堂”的不止一处,据印先生说:“我说的福寿堂,是在金鱼胡同西口内路北,东安市场北门对过。解放后改为总政文工团宿舍。我祖父逝世三周年办脱孝礼,就是在此福寿堂办的事。”

注11 20世纪40年代《369画报》《立言画刊》;40年代后期《147画报》《星期六画报》。

注12 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印先生全家随北京林学院迁到云南,详见下文。

注13 指的是1948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北平的围城。

注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却仍被苏联占有,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直到1955年才被中国收回。

注15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于1949年10月5日, 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针对具体国家的友好组织。协会总会机关是部级单位,行政编制为80人,党组受中央群直党委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总会还设立了办公室和宣传部等新的部门。此后随着中苏关系从友好、分歧、恶化、分裂到恢复正常化的全过程,中苏友好协会经过数次调整,最终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转变中走完了它的历程。引自张萍:《中苏友好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变迁》,参见山西省档案馆档案,档号:C54-1018-26。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注16 傅华亭(1898—1954),山东巨野人。原名正舜。曾在冯玉祥部任军需处处长、兵站总监。后任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陕西省企业公司总经理,天津市财政局、北平市财政局局长,北平唯一面粉厂总经理。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民建北京市分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和第五届主任委员,北京市工商联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一届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