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廷正骨”的传人 吴定寰口述(第6/9页)

那会儿是传子不传女,姑爷更不传了,我是和老头在一块儿住的时候,老头有病,家没人,有人来瞧病来了,下颌骨脱位,在北京好多地方都没弄上,来这儿不走,非瞧这个,老头儿起不来啊,就告诉我了,你怎么给他治,我就给弄好了。我原来也不那么感兴趣,不喜好这个,我就是好运动,喜欢打球。

定:您后来怎么学医学得这么出色了?

吴:我也是赶上巧,我治了这一个以后,一个月吧,瞧了五六个,都是这个病,有的是生完小孩出不来,在家里头,家没人,来找来了,请我到家里,我那会儿上学能钻,研究,那会儿不是在家里开业么。我1954年就参加工作了。

定:1954年参加工作就是正式去搞正骨了是吗?

吴:就是,在中医学会门诊部。注99在西四羊肉胡同,不是跟北医第一附属医院近么,他们那个骨科主任叫杨克勤注100,后来是北医第三医院院长,他对中医挺感兴趣,经常搞活动,交流呀。中医发展吧,尤其骨科,中西结合比较好,另外中医西医的鸿沟怎么样消除。石膏啊,夹板固定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我开始练时20岁,还不到20岁,每天练,用沙袋什么的,我练那个气功,练颈力的,外力的,肘力的,我整理了一套手法荟萃——如意练功法,过去宫里的如意么。你不练你到时候没力气不行。现在我要看病,早晨不到8点就到了,挂号不好挂,有时有朋友,还要加号,一天看十四五个,过去这些年每年都是这样。退休以后,上午看20人,下午看20人,老是那样儿。

定:都得动手的吧,那多累呀?

吴:习惯了,就不知道累了。我还做过大手术呢,1965年,左边切了一个肺叶。那会儿是累呀,五几年在协会工作,我是一个人兼,夏老他岁数大了看不了,就我一个人,那病人一天五六十。

定:50年代中医是不是都得参加工作了,不能自己随便在外边开业了?

吴:不是。中医学会成立不是50年代么?1950年成立的,这些个名医到中医学会,成立各科的分会,委员会,以后组织些老干部给学会搞点效益,成立一个门诊部,那会儿都是义务的,白干,不要钱,每个礼拜去一次。我由1953年年底就整个脱产了,家里就不干了,整个在学会。那阵儿科里就我一个人,带着一个护士。有时夏老去,一个礼拜去一天还是两天,他还管好几个,积水潭医院那儿成立骨科,他得到那儿去,某某医院的骨科也是他给成立的。

我就继承他这摊,由1950年到现在,到去年才退下来,给个奖杯,给个奖状。

张:嗬,中医药工作贡献奖,真不简单哪。您等于干了50年!

吴:我这套东西,主要在实践上比较少见,他们全是西医,咱们北京西医来才两三百年吧。

定:夏老在北京开业的时候,是不是西医的骨科在北京已经有了?

吴:已经有了,那会儿是德国医院,就是东交民巷的那个。注101那会儿治疗髌骨骨折,整个断了,疼得厉害,德国医院没办法,打石膏也固定不住。咱们要去看他还不同意,家属请夏老去给看,夏老就以看朋友为名,与杨克勤,北医的杨主任,后来是北医三院的院长,还有一个北医的英国专家,是一个英国共产党(党员),后来到积水潭医院,“文化大革命”以后回国了,注102他们就在一块儿研究。西医治髌骨骨折的观念,认为必须得接平了,不接平了容易形成创伤关节炎。咱们中医治疗就箍上,打上夹板,这是中医治疗髌骨骨折的一个特点,上小夹板,如果软,都有弹性,松紧度都有关系,咱们系那个带,打那个扣,不会压皮肤,这个中医治疗效果比较好。动静结合,光动也不行,老不动也不行。打石膏三个月老不动,打一个时期可以停。他不了解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