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第6/7页)

zhangy4498:1939年9月1日,除了纳粹德国出动44个师约80万的兵力直扑波兰,苏联也同时出兵从东面扑向波兰,“二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波兰是在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的同时夹击下宣告投降的……

附记

(一)关于《敦刻尔克》电影本身

看完电影《敦刻尔克》后还是颇有些感触,说说个人感受。

第一,陆地、海洋和天空三条线交叉叙述,我觉得这就是诺兰的特色:哪怕是一个平铺直叙的历史事件,诺兰还是一定要把它拗出个造型来。

第二,开场前5分钟给我印象很深,我觉得这是体现诺兰水平的5分钟——让你体会战争的残酷不需要漫天的炮火,连背景音乐都不需要,几个英国士兵的遭遇就会让你印象深刻。

第三,这部《敦刻尔克》其实像是一部资料片,或者说,是主菜上好以后的一道甜点。

对于欧美观众而言,“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他们从小就知道的一次大事件,相关电影也已有不少,所以诺兰的这部作品,只是锦上添花,前人逼着他必须要换一个特别的角度。

就像拍“赤壁之战”,如果外国人来拍,肯定拍成一部战争史诗片,但如果再由我们的中国导演来拍,拍给中国人看,他也得挖空心思换一个特别的切入角度——我们对这个故事实在太熟悉了。

这也就造成了,对于吃过主菜的欧美观众而言,这道精致甜点他们会大加赞赏,但对于相对不是很熟悉敦刻尔克这段历史的观众而言,很可能觉得没吃饱。

我也觉得有点没吃饱——在我的想法里,我觉得如果全片在各处再插入8~10分钟以下镜头,会不会更丰满些:德国人为何放弃进攻;敦刻尔克海滩全景式的漫天炮火;德国战机倾巢出动,英国皇家空军奋力迎敌;法国第一兵团和英军第三师的拼死阻击,血战不退;片尾出现字幕“4年后”(然后镜头切到那个胆怯的男主随着登陆艇,迎着海浪登上诺曼底海滩);片尾出现一排真实的人物,以及当时出海营救的民用船只船名(电影中给了不少镜头致敬)。

但我知道,这确实是我大片看多了以后的后遗症。

诺兰不这么做,应该有他自己的原因——我也赞同。因为这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场失败战斗撤退,而不是一场胜利,不要渲染成一场大胜。

事实上,丘吉尔在敦刻尔克撤退完成后的下议院演讲中,还有下面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所以,《敦刻尔克》并没有成为一部战争史诗片,而是一部记录失败和感受战争恐惧的电影:

没有密集的炮火,晃眼的鲜血,呻吟和惨叫,怒吼和拼杀;

整部影片除了片尾出现几个模糊的德国士兵形象外,敌人自始至终没出现过;

主要的场景,是一小群人,一艘船,一架飞机;

一切都很真实:人都会恐惧,也会自私,还会投机取巧,但同时,人也都会无畏,都会无私,还会舍己为人。

看完电影后,直到今天,我的脑海里还会浮现出一些景象,但不是战争场面,而是宁静的大海、安静的排队、飞机的引擎声、民船游艇的马达声、浪花拍打船舷的声音……

然后,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对战争的厌恶。

所以,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二)关于亚历山大这个人

多次收到读者贴给我的一张贴图:

他们都问我:是真的吗?也有的人说,是真的的话我就不去看了。

那也说两句吧。

第一,基本是真的。亚历山大全名哈罗德·亚历山大,在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他后来确实被派到缅甸,成为驻缅英军总司令,而他去的目的,就是帮助英军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