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第5/7页)

6月4日,第九天。最后时刻的争分夺秒。

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九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的最后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在海滩上,有26175名法军在最后关头被运走了。

但是,负责最后守卫的法国第一兵团大约4万名法军,他们失去了逃离的机会,在血战之后,全部被俘。

敦刻尔克陷落。

下午2点23分,“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

7

这是一场历时9天的大撤退。

在这场撤退中,英法联军有超过4万人被俘虏,还有2.8万人阵亡(德军大约阵亡1万人),这其中包括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舰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华游轮被炸弹击中,满载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国舰船和17艘法国舰船被德军击沉。

9天时间里,英国皇家空军共出动2739架次的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损失飞机106架。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一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和50万吨军需物资。

敦刻尔克沙滩上被焚毁的卡车

但是,在这9天里,共有约33.82万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近34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为欧洲大陆留下的最后的反抗火种,他们日后都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4年之后,在法国的诺曼底,很多当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战歌,踏浪而归。

馒头说

时至今日,再回过头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依旧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总结过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挥失误,比如那几天老天意外地帮忙,比如德国人过分迷信空军的力量,等等。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尔克大撤退”产生奇迹的原因,但所有的这些因素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信念。

这种信念,支撑着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又从诺曼底反攻回法国;支撑着苏联军人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最后再打到柏林;支撑着美军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再到硫黄岛和冲绳岛;支撑着中国军人从东北到上海,从南京到重庆,最后实现那句话:“中国总是有办法的。”

就像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投降。”

读者评论

老猫慢慢爬:敦刻尔克海滩上,英军军官和士兵冒着炮火大声喊叫几天,导致很多人嗓子喊破嘶哑,后来被称作“敦刻尔克嗓子”。战后的英国议院,凡是有“敦刻尔克嗓子”的人发言,总是会得到额外的尊重。

陆军:暂停的两天,是德军的高层没有想到马斯河会如此轻易得手,他们不相信自己竟然如此好运。他们担心自己的侧翼会遭到法军的猛烈反击,于是希特勒停止行军,等待步兵赶上,沿埃纳河形成一条侧面屏障。这一切都出于德国人的严谨,而这一次他们错失了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