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第3/6页)

凡尔纳于是就沿着这个路子开始了创作。1864年,他这类题材的第二部小说出版了,名字叫作《地心游记》(之间还有一部作品叫《二十世纪的巴黎》,被赫泽尔毙了)。

这部小说把读者从地球表面直接带入了地球内部,讲述了一位叫黎登布洛克的教授,带着自己的侄子和一名向导,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进入地球内部完成探险的故事。凡尔纳表现出的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考证态度让人惊叹。这部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为电影。

从这部小说开始,凡尔纳显露了他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一点:之前写地心旅行的小说,主人公都是直接被送入地心,然后开始冒险,而凡尔纳笔下的主人公,却是从地面开始探索,如何进入地心,如何选址,如何抵达,有什么道理,遭遇什么波折,等等,都要讲清楚。

这一点,有点像古龙和金庸作品的区别:古龙作品里的男主角,一般是一出场就武功盖世,没人知道他的武功究竟是谁教的,怎么学的,重点是他用绝世武功展开的冒险;而金庸笔下的男主角一出场,要么武艺低微,要么干脆就不会武功,然后一步步向读者展示,他是怎样练成盖世武功的,学武的过程,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曲折历程。

《从地球到月球》的原版插图

这种风格,被带到了凡尔纳1865年的作品《从地球到月球》中。在带领读者领略了地心风光之后,他又直接把触角伸到了太空。

这部小说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后,巴尔的摩市大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带领他的俱乐部成员一起,乘坐一艘由大炮发射的飞船前往月球的故事。

这部小说把凡尔纳讲究科学考证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坐炮弹被发射去月球这一方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非常荒唐的(科学家后来测算,如果要达到那样的发射速度,炮筒要长达20公里),但即便拿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与这部发生在人类登月104年前的小说比较,还是有些细节让人咂舌:

凡尔纳描写的发射地点,和后来“阿波罗11号”的发射地点,都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凡尔纳描写的登月人数为3人,“阿波罗11号”搭载的也是3人;凡尔纳描写的飞船速度是36000英尺/秒,“阿波罗11号”的速度是35533英尺/秒;凡尔纳描写的抵达月球时间是97小时左右,“阿波罗11号”实际耗时103小时左右,仅多了6小时;“阿波罗11号”返回舱返回地球的溅落点为约翰斯顿环礁以南380公里,与凡尔纳当年书中描写的返回地点只相差十几公里……

凡尔纳给他的小船画的手稿

《海底两万里》的原版插图

4

这几部小说发表之后,儒勒·凡尔纳声名鹊起。

关键他还证明了一件当时大家都无法想象的事:写科幻小说,居然还能赚钱!

有了钱的凡尔纳,日子也开始好过起来。他买了一艘渔船,以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为“圣米歇尔一号”,然后自任船长,驾驶着这艘船去找当年和他一起乘坐小艇的弟弟保罗。

1867年,凡尔纳的弟弟保罗得到了两张当时全世界最大游轮“大东方号”的船票,兄弟两人坐船去美国兜了一圈。这次远洋航行给凡尔纳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家后,他就潜心创作了一个早就在心里酝酿多时的构思。

1869年,凡尔纳将这部小说出版,那就是著名的《海底两万里》(凡尔纳原来给它取名叫《水底旅行》,书名依旧是赫泽尔改的)。

这部小说描述的“鹦鹉螺号”潜艇以及世界各大洋海底的绚丽风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要知道,当时最先进的所谓“潜艇”,只能潜到水下10米左右,维持3小时的时间,而凡尔纳描述的“鹦鹉螺号”是一个庞然大物,而且能以从海水中提取的钠为动力,永远在海底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