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来打扮个看看呀!【史官制度】(第3/6页)

先不管这么多了。您一咬牙一跺脚,老子先着手把这座史馆里的史书改完行吗?至少先给皇帝一个交代,表示臣我有决心、有行动,而不是光拿钱不干事的废柴。

值班史官甲还是没动,狐疑地看着您,问:“这么大的事,明公是否应先知会‘监修国史’的相公?” 

“监修国史”?这又是个啥?

哼哼,您以为您这个史馆修撰头上加个“判史馆事”的衔,整个编修国史活动就由您一个人说了算?我大唐的光荣传统,修本朝史书要由至少一名宰相来统领其事,这位宰相就在自己的原职务上加一个“监修国史”的衔,算是一项兼职。平时他并不到史馆来上班,大概每个月才来一次,但是人家管着组建委任修史的人员班子、确定史书的体例规制、审阅已经写好的史书章节、指挥整个修史工作。您这个史官头目,只负责“常务”工作,大主意要宰相同志定了才算数。

好吧好吧,显然您指挥不动宰相,那么只能请皇帝出面来打招呼了。万一碰上现在监修国史的宰相像魏征那样“刚直不阿”,君臣爆吵的大戏肯定会上演。所以后来皇帝们也学精了,基本上指定“监修国史”的宰相,都选择房玄龄那样听话的老实人。魏征型宰相想修史,也行,去修前面别的朝代史书,晋宋梁陈隋,对着别家皇帝跳脚骂街砸砖过瘾。

话虽然这么说,皇帝打了招呼,宰相装聋作哑不干预,一般的史官里,肯定也有若干正直君子。无论是正式工“史馆修撰”,还是临时工“直史馆”,甚至包括在您手下干活的那些技术工人和勤杂人员:“楷书手”(负责抄写誊稿,当时印刷术未普及,大部分书籍都靠人手抄写)、“典书”(图书资料管理员)、“亭长”(门卫)、“掌固”(杂役)、“装潢匠”(负责整理包装书籍)、“熟纸匠”(负责处理纸卷书籍以使之保存长久),他们当中哪天出几个忠直敢谏的指着您鼻子骂一顿,您都别惊诧哦。

为什么呢?唐朝的社会跟我们熟悉的后世社会不同,因为印刷术不普及,纸张也贵,普通平民人家读书是比较困难的,能阅览大量图书、跻身高级知识分子行列的,大都是世家贵族出身,本身就有家业有财产,就算辞官回家不干了,也不至于贫困冻饿。官场风气又较开明豪放,顶撞吵架天天有,因言入罪杀你全家可不多见,所以敢说话的人多。

就唐朝史官而论,因为要坚持“董狐直笔”原则,而跟皇帝、宰相、宠臣、贵戚们吵架吵到青史留名的,哪一朝都有,随便拨拉出来的如朱子奢、褚遂良、刘洎、宋璟、张廷珪、刘知几、吴兢等。所以别指望您接的这个“改史”任务能在史馆里顺利推行,怎么也得斥退更换几个不听话的下属,背地里挨好些嘲讽抨击,在朝野上下把自己名声弄得很臭,很可能还会被当代文人写进笔记小说里钉在耻辱柱上当反面教材。

这些先不管了。总之经过一番折腾,您终于把长安皇宫史馆里存有的八十卷前两朝国史改完了。所有“隐太子”字样全抹掉,“秦王”也全抹,改成自立国起李世民就被封为“皇太子”,相关事件记录也相应涂改完,刚刚长嘘一口气,当天值班的史官丙淡定地提醒您:“明公是否亦应修改实录?”

“实录”?这又是什么?

实录嘛,就是史官们撰写“国史”依据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么表情?难不成您以为史官们写的“国史”内容都是自己拍脑袋瞎编出来的?又不是在网络书站更新狗血玄幻种马小说,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人家史官也要依据材料取舍修撰呀。

唐朝制度,“修国史”是不定期的,过个几十年时间,朝廷有钱有闲有群众呼声了,才临时给史馆加派人手,根据材料续修这段时期的“国史”。而“修实录”是基本固定的,一个皇帝挂掉,一段朝政结束,史馆就自动准备修撰已死皇帝的“实录”了;或者当朝皇帝很上心,想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史书上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下令史官们编修自己在位这些年的“实录”,作为将来“修国史”的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