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与自然在互动中成长(第3/4页)

印度有太多的人

为了理解宗教对印度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回到史前时期,至少回到第一批希腊人到达爱琴海的3000年前的时代。那时,印度半岛上居住着一个深色皮肤的种族,即达罗毗荼人。他们可能就是德干高原最早的居民。原本居住在亚洲中部的雅利安人(与我们的祖先同宗同源)为寻找更理想的水土,纷纷离开故土。他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西迁徙,在欧洲定居,后来还漂洋过海,占据了北美大陆。另一部分则一路向南跋涉,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山口,在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下来,然后深入到德干高原,再沿着西高止山与阿拉伯海之间的海岸,最终到达印度半岛南部和锡兰岛。

与原来的居民相比,这些新移民武器精良,他们对待土著人就像所有强大民族对待弱小民族一样。他们讽刺这些达罗毗荼人是黑鬼,夺走他们的稻田,当自己的女人不够用时,就掠去他们的女人(越过开伯尔山口的路途太艰险,他们无法从中亚带那么多女人同行)。当土著人稍微露出一点儿要反抗的意思,就被肆意屠杀,幸存下来的人被强行赶到半岛最荒凉的地方,让他们在那里听天由命,不管他们的死活。但是,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在人数上要比雅利安人更占优势,因此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对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影响力更大。为避免这一危险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黑鬼们画地为牢,严格地控制在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不让他们出来。

现在的雅利安人也像我们西方人一样,总有那么一种倾向,就是将社会分割成几个界限分明、等级森严的不同阶层或者等级。“等级观念”风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文明程度较高的美国也未能幸免。在欧洲,等级观念在不成文的社会偏见的纵容下迫害着犹太人;在美国,等级观念又在正式法律规定的支持下,强迫南方各州的黑人乘坐种族隔离的汽车。纽约被认为以兼收并蓄而闻名的城市,但是在这里,我从来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与深色皮肤的朋友(黑人也好,印度人也好,爪哇人也好)共进晚餐的饭店。我们的铁路也通过专为白人提供卧车或坐式卧车的方式来对等级观念表示拥护。关于美国黑人的“等级观念”,我不太了解,但是在某个所谓的伟大的国家里,当看到德籍犹太家庭的女儿嫁给了波兰籍犹太家庭的儿子,女方的家庭会感到深深的耻辱时,我就意识到“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的思想在我们的人性中是多么的普遍。

不过在美国,“等级观念”还没有彻底地主宰社会与经济生活。从一个阶级通往另一个阶级的大门虽然被小心地锁住,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用力去推,或者有一把小小的金钥匙,或者干脆使劲敲外面的窗子,总会有一天被接纳进去。然而在印度,作为统治阶级的雅利安人却将各个等级之间的大门用巨石封死了。从那时起,每一个阶级都被永远禁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并且被迫永远留在那里。

这种制度的出现绝非偶然。人们“发明”这种制度既不是为了一时兴起也不是因为与自己的邻居闹了别扭。在印度,等级制度的建立是恐惧的产物。僧侣、士兵、农民、手工业者——这些最早的雅利安征服者们绝望地看到,与他们征服过、掠夺过的达罗毗荼人相比,他们在数量上已远远少于被征服者,因此他们决心采取一种极端的措施,强迫那些黑人“待在他们应该待的地方”。然而,他们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他们走得更远。他们建立了其他民族从未敢建立的一种森严的“种姓等级制度”——把宗教也拈进了他们制造的等级制度,规定婆罗门教只为三个上层阶级所独有,将那些位卑的国人排斥在神圣的精神世界之外。就这样,为了保持本阶级的纯正血统,免受出身更低微的人的玷污,每个上层阶级都为自己建立了一整套繁冗的宗教仪式以及神秘的风俗,他们以此作为保护自己的屏障,最后只有本地人能够进入由一大套毫无意义却又令人不知所措的禁忌所组成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