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第4/5页)

当这一切都没有实现的时候,开始有人逼迫孙中山让位了。

一天深夜,革命党内一个声望很高又长得很帅的年轻人找到了孙中山,直截了当地希望他让位于袁世凯,并指出:“先生岂欲作洪秀全第二,据南京称帝以自娱,违背驱除鞑虏之誓言乎?”

当时说出这句让孙中山“勃然变色”之话的那个无畏青年,名字叫汪精卫。

而早在1911年的12月9日,汪精卫还接到过另一个人拍给他的电报,其中写道:“项城[3] 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到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

拍这封电报的,是声望并不亚于孙中山的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

虽然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始终抱有警惕心理,但在当时内忧外困的形势下,很多人都已经无奈地把信任票投向了他。

5

枪、钱、人心,都已有所交代,最后再来比比“人”。

就是袁世凯和孙中山这两个人本身。

毫无疑问,孙中山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意志坚定,理想崇高。但他的不足也很明显:虽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火一般的激情,但缺少必要的治国理政经验。更重要的是,长期在海外漂泊的他(被清政府通缉),除了威望之外,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和可靠团队。

而当时的袁世凯恰恰拥有孙中山所缺少的。

袁世凯26岁就领正三品衔代表清廷镇守朝鲜(相当于朝鲜的太上皇了),在朝鲜12年间多次粉碎日本吞并朝鲜的图谋,成绩可圈可点(从日本人多次暗杀袁世凯就可侧面印证他的工作成绩)。

43岁的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能叫出每一个班长的名字,经常和士兵同吃一锅饭,睡一条炕。发饷时,他亲自到场,防止长官克扣。士兵往往泪流满面,感恩戴德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开办新式学堂,包括编练新军,各方面都颇具成效。可以说,从资历、能力、经验、实力、人脉等各个方面,当时全中国要找出一个能和袁世凯比肩的,确实很难。

1912年3月,孙中山和袁世凯有过唯一的一次会面。在那次会面中,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宏伟计划:希望由自己主持,10年内,在全中国修成20万里(10万公里)长的铁路。后来,他又调整为10万英里(16万公里)。

曾经力挺詹天佑主持建造中国第一条自主铁路京张铁路的袁世凯,听完笑了笑,随即大力表示支持。

结果如何?

在孙中山提出造铁路计划的103年之后——截至2015年底,在近几年我国大力修建铁路的背景下,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才刚刚到达12万公里(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数据。这个里程仅次于美国,已居世界第二)。

革命需要理想和激情,但治国还是依靠理性和实践。

6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全盘控制下,清廷颁布了退位诏书。

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递交辞呈,并同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2月15日,参议院召开选举大会,17省代表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获得17票。

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但依然充满混沌和迷茫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袁世凯与各国公使合影。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曾经明确拒绝孙中山的“五国银行团”(加了日本)随即放款2500万英镑

馒头说

首先要郑重说明一点:写这篇文章,没有半点贬低孙中山先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