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金东箭 第一折 世家(第5/8页)

“当年半山堂帮我们找夜来是下了死力的,并没查到关于真寂寺的蛛丝马迹,且真寂寺复兴只是这几年的事儿。现在孩子回来了,为孩子好,这话千万别再提起,免得勾起母亲的心事。”

“唉,前天熹照缠着我问夜来的事,我一时疏忽,跟他讲夜来在比武会上赢了把宝刀,不料熹照今天就捅了出来,引起这场风波。”

崔逸道握住李希茗的手,温言道:“这不怪你,都怨我处置不当,以致有今日的误会,你多担待些,安抚好夜来。”

“你我之间,还说这些。”

崔逸道沉默下来,庭院中只余夏虫的唧唧声。李希茗等了片刻,知他无意深谈,烦闷地揉着额角,觉得八宝崔氏不为人知的往事就像蛰伏在暗处的魑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跑出来作怪,叫人厌烦不已。

观音奴到崔家第二日,崔逸道即带她到家庙中祭告祖先。家庙循古制建在后宅,两进院落,正堂陈列历代祖先遗像及牌位,左庑收祭器,右庑藏家谱,前厢供祭祀者正衣冠、宁心神。

崔逸道兴致勃勃地道:“夜来,虽说咱们家在宝应住了几百年,郡望还是在清河。清河崔氏的始祖,一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的东莱侯,北魏时成为北方第一高门,在唐代更被列入‘五姓十家’,堪称第一流士族中最显赫的支系。”他极为自己的血统骄傲,无奈世事变迁,唐朝已是最后的士族社会,宋国人对士庶之别则看得很淡,观音奴更是听得兴味索然,她一早便被崔逸道唤起,此刻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呵欠。

崔逸道改口道:“夜来,我说个故事给你听吧。你知道魏武帝曹操么?”

观音奴点点头,“嗯,听师父提过,就是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那个皇帝。”

“有一次,魏武帝要接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相貌难看,不足以震慑远国,就找了个人代替,自己却提着刀站在旁边。事后,魏武帝派间谍去问那名使者:‘你觉得魏王这人如何?’使者回答:‘魏王仪容严整,非同寻常,但捉刀在旁的那位才是英雄啊。’魏武帝听了这话,随即派人杀了匈奴使者。”

观音奴惊奇地道:“魏武帝写的诗气魄很大,做人却很小气诶。”

“那名使者犯了帝王的忌讳啊。不过,夜来你知道代替魏武帝接见匈奴使者的是谁么?正是我清河崔氏的远祖,讳琰,字季珪。”

一路行来,崔逸道将先祖的逸事一一讲给观音奴听,果然令她生出兴趣。将要踏进正堂时,崔逸道停下来:“夜来,你至今不肯唤我阿爹,或是对自己的身世存着疑惑,或是舍不得辽国的养母义兄。不过,你既肯千里迢迢随我来宋国,就要懂得这不是儿戏,高兴来就来,高兴走就走。归宗认祖的仪式在一月后举行,各地亲友都会来见证,我们今日先预演一遍。”

观音奴听他揭穿自己的打算,不由赧颜。崔逸道推开大门,只见正堂超乎想象的高敞,牌位层叠,陈列到近屋梁处,仰视最顶端的牌位时有摇摇欲坠之感。两侧的壁上悬挂着历代祖先画像,湖上吹来的清风涌进堂中,卷轴却纹丝不动。

“我崔氏传承至今,已有一千来年,你是第六十九代的次女。”崔逸道表情肃穆,不容拒绝地向观音奴伸出手来。观音奴让这堂皇家庙和绵长血脉吓了一跳,不知所措地被他牵到祭桌前。

崔逸道将整套仪式预演了一遍,观音奴一板一眼地跟着做,开初是好玩,渐渐发现这仪式典雅舒缓,有种令人着迷的韵律。崔逸道所读祭词,骈四俪六,华丽古奥,观音奴也听不懂,只觉得音调回环往复,宛如歌吟。

崔逸道见观音奴眉目舒展,表情安宁,心道:“这仪式繁琐冗长,难得夜来竟不厌烦。”携了观音奴的手,带她到右庑看家谱,“本朝欧阳文忠公编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中收录了我清河崔氏各房的世次人名,虽有错漏之处,不过夜来若有兴趣,也可拿来跟家谱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