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海上张骞(第4/25页)

春去夏来,海上风向从东风转为西北风,适于船队南行,郑和听取了商、农、军、社各方面报告,又私下听取了锦衣卫的报告,并无发现任何可疑“失踪”人口,便决定离占城南下,前往爪哇国。

宝船上的船工熟练地操作九桅十二帆的方向,巧妙地利用东北风向南推进,大船以每日两百里的速度驶向爪哇国。二十昼夜后,郑和的船队在爪哇岛中央的北岸登陆。这时爪哇国正在内战,西爪哇灭了东爪哇,兵荒马乱中,得胜的西爪哇兵误杀郑和手下一百七十人。

西爪哇国王都马板见到郑和的巨舰,吓得连忙要献金赔偿,处死带头肇事者,并立即派人出海到南京去向朱棣请罪悔过。朱棣后来罚西爪哇黄金六万两,但案发之时,郑和的下属群情激愤,便要立即以牙还牙。

郑和尽力安抚,众愤难消,最后只好召集所有重要干部两百多人,对他们道:“以咱们的兵力,如要动手,几天便可将西爪哇国灭了,但这一来皇上要咱们宣扬德威的目的便达不到了。更重要的是,灭爪哇之事一传出去,西洋各国无不生惧,视我大明舰队为入侵的敌人,咱们将会愈走愈艰难,难不成一路兵戎相见,一国一国打过去?这岂是皇上派咱们出航的初衷?”

他这番话让陆镇听得心生钦佩,暗道:“这个太监了不起啊!”

却听郑和继续道:“反过来说,如果咱们看在爪哇国王都马板认罪求和的分上,饶了他们,接受对死者的赔偿,后续由他们的使臣去向皇上求饶,让皇上来处置。咱们继续西航,那么所到之地,必受当地欢迎,咱们就建立了恩威并济的风范,各国也就知道我大明不同于蒙古,不是带了兵马专门来屠城灭国的。”

众将渐渐理解了郑和的高瞻远瞩,除了极少数人仍在嘀咕,大都能够接受郑和的想法。于是郑帅下令,与当地商贸交易告一段落后,便离开爪哇。当地人以“三宝垄”为郑和登岸之地命名,以示感恩。启航后,陆续到了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等国,最后到了印度西南岸的古里国。

郑和的舰队到了古里国,派人上岸寻访商机及补给。陆镇也随行,他在古里的港城逛了两天,发现城中除了当地居民外,还有从阿拉伯各地来的商人,大多数都是来采购各种香料及调味料,如黑胡椒、荳蔻等,质优量大且价廉,各地商人趋之若鹜。

如此庞大的船队泊在港外,不可能不惊动当地政府,第三天便有古里国国王派来的使者上船见了郑和。郑和说明来意:“大明皇帝登基后,念古里国历次派使者到京师朝贡,这次特派统兵大元帅郑和亲来赐诏正式封王,并赐国王印玺。所领同来两万多人皆为和平部队,希望和古里国增强商贸交易,永结友好。”那特使听了大喜回报,于是国王便择日由郑和颁发诏书、印玺。

郑和见古里国物资丰富,人民和善有礼,各国商旅络绎不绝,走在街上皆怡然从容,想到自己率领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航行一年之后,终于达到此行预定的终点。他望着港外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来孤单单一朵白云,其形状先类蟠龙,待飘过头顶时已变化成神似瑞狮。身边的王景弘道:“郑帅,此乃难得一见的祥瑞之象,当有所记录,以志此行。”郑和称善。

次日,郑和从两万多部众中,征召了三名过去曾干过墓石刻工的军士,在古里港边勒石纪念,碑文曰: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 民物咸若 熙皞同风 刻石于兹 永示万世”

陆镇目睹了这一幕,其时数千名士兵围观,勒石毕,欢呼震天。当地的人民虽不识得碑文,但会阿拉伯语的通译比手画脚地把碑文之意说了个大概,居民中不少人懂得阿拉伯语,听懂后告知其他众人,刹时也欢声雷动,一同见证了大明声威远播印度洋的和平之旅。